[中圖分類號]K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18)01-0184-12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實業計劃》《民權初步》三種著作彙編而成。1918年5月,孫中山因受西南軍閥勢力排擠,黯然辭大元帥職而到上海。在上海的兩年半時間裡,他以主要精力從事著書立說,相繼完成《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實業計劃》兩部重要著作。孫中山著述頗豐,1925年3月12日逝世後,其遺囑謂:“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①《建國方略》位於所列諸書之首,可見受重視程度。 《實業計劃》是孫中山為實現中國繁榮富強而繪製的藍圖,但直至1979年改革開放前並未引起大陸學者的注意。雖然目前學界研究孫中山《實業計劃》的著述不少,但仍疏於關注該書發表後當時社會的反響。在2014年11月12~13日上海中山學社等主辦的“紀念孫中山:全球視野與中華振興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日本學者武上真理子宣讀了《全球史中的孫中山的<實業計劃>——中國經濟發展計劃與工程學》(宋玉梅譯)一文,她立足時代背景,從多角度探討當時外國各界人士(限於英文讀者)對《實業計劃》的評論,試圖通過從領先環太平洋區域的工程師們的視角重新審視該書,嘗試從新的側面剖析孫中山的科學觀。在2016年11月2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的“孫中山與他的時代——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張生宣讀了《安立德與孫中山關於<實業計劃>的通信》,該文利用英文資料,簡要介紹了1919年美國駐華商務參贊安立德(Julean H.Arnold)有關孫中山《實業計劃》的兩封通信。本文試圖通過孫中山著作發表時中外人士的反響,來考察其建設思想在當時社會的際遇。 一、發表的背景 1918-1919年,孫中山在上海埋頭著述,“冀以學說喚醒社會”。②在不少函件批覆中皆有此意,如“文自客歲以來,閉戶著書,不理外事,亦欲以素所蘊蓄喚起國人。”③“予現時一切時事皆不問,只從事於著書,以開民智”。④1919年12月5日,陳炯明函報其在福建的情況,事不可謂不重要。然而孫中山於當月23日批示:“作答謝之,並云關於種種建設事件,俟實業計劃告竣,再從事其他。”⑤由此可見,孫中山對《實業計劃》確實情有獨鍾。 《實業計劃》是孫中山關於經濟建設思想的鴻篇巨制,他在革命過程中一貫關注發展民族經濟以振興中華。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孫中山認為中國遇到一個實現經濟騰飛的難得機緣,可以引進戰後的巨額國際資本及大批機器用於建設,於是著手撰寫《實業計劃》。該書係用英文寫成,1919年初以其開篇總論分寄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及有關人士,隨後在中外報紙上發表。中譯文最早見諸3月7日上海《民國日報》,6月將其第一計劃發表於上海英文雜誌《遠東時報》(The Far Eastern Review)第15卷第6期,8月又將全書內容譯成中文,以《建國方略之一——發展實業計劃》為題在上海《建設》創刊號上開始連載。1920年夏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全書英文版,翌年10月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中文全譯本。孫中山在書中為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繪製藍圖,提出了一個由國家舉辦各項交通運輸和生產開發事業的宏大計劃,希望通過歐美各國的支持合作,“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實業計劃》結論)。《實業計劃》後被編為《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⑥ 上海《民國日報》由中華革命黨(後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創刊於1916年1月22日,總編輯為葉楚傖、邵力子,撰述人有戴季陶、沈玄廬等人。該報於1919年3月7日發表了孫中山實業計劃的總綱,後又自同年8月3日起,從《建設》將“精詳博大”的具體計劃轉載介紹於國人。⑦翌年6月初《建設》停刊後,該報以《代論》的形式繼續連載實業計劃。 《建設》月刊是中華革命黨(後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主辦的理論刊物,1919年8月創刊於上海。該雜誌共發行兩卷又一期,由孫中山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戴季陶、朱執信、廖仲愷五人組成建設社編輯出版。孫中山將該刊視為宣揚建設思想的灘頭陣地,特作《發刊詞》,謂民國成立八年以來,“國際地位猶未能與列強並駕,而國內則猶是官僚舞弊,武人專橫,政客搗亂,人民流離者,何也?以革命破壞之後而不能建設也。所以不能者,以不知其道也。吾党同志有見於此,故發刊《建設》雜誌,以鼓吹建設之思潮,展[闡]明建設之原理,冀廣傳吾党建設之主義,成為國民之常識,使人人知建設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設為易行之事功。由是萬眾一心以赴之,而建設一世界最富強最快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此《建設》雜誌之目的也。茲當發刊之始,予樂而為之祝曰:建設成功!中華民國之建設迅速成功!”⑧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文版序(1921年10月10日)中充滿信心,謂“歐戰甫完之夕,作者始從事於研究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而成此六種計劃。蓋欲利用戰時宏大規模之機器,及完全組織之人工,以助長中國實業之發達,而成我國民一突飛之進步;且以助各國戰後工人問題之解決。”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