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将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这一战略思想有高度、有远见。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环节,加强高校素质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教育的状况,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发展迅速,贡献巨大。其贡献主要在于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当然,在整个社会环境与思潮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其间曾一度因社会上的“一手软”而导致高校素质教育的弱化和精神生产的弱化,突出表现为社会上政治信念失落现象导致高校部分师生的心理浮躁与政治迷惘;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导致高校部分师生道德观念的淡化和道德水平的下降。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新秩序的系统工程中,研究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两个文明”建设:高等教育肩负着“工作母机”的使命 社会的物质文明是社会生产的结果。社会生产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表现出来:(1)产品数量的多少;(2)产品质量的优劣;(3)生产效益的高低。其归结到一点就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生产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产力越发展,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物质生产的能力就越强大。在生产力这个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的要素,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选集》第3卷,第843页)因此,要大力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力,根本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这样一个简明的道理,当前在我国社会已成共识。在此,我们需要讨论问题的主要之点,是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生产力水平过程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价值。 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我们要真正认清劳动者的首要地位和特殊重要性,先要充分认识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富有现代化特色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对劳动者现代化素质更紧密更迫切的依赖程度。劳动资料是一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其中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标志的生产工具更是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化劳动资料,如电子计算机等无一不是高科技的结晶。将具有高科技含量劳动资料的开发和有效使用维系于低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者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将其维系于中等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者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我们明确地认识到,现代化劳动资料的创造与开发迫切需要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者,现代化劳动资料在生产中的有效使用同样呼唤着大批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者。 与现代化劳动资料对高素质劳动者的依赖一样,现代劳动对象的开拓与发掘也在祈盼着更多的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劳动对象新的属性被不断发现。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度,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开发劳动资源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等新的属性,提高对自然物质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水平,对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先必有足够数量的掌握现代高科技文化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在更加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正确性的同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社会,劳动者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了更加突出的显示和发挥;发展生产力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培养掌握最新科技文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大批高素质人才的造就,靠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依靠直接经验积累与师徒耳提面命的培养模式是无法办到的,而只有通过现代化的高等学校教育才能够实现。 就社会进步而言,与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相适应,必然具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和法纪等方面,现代化的精神文明要求在这些方面具有先进性,而文化建设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基础,现代化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依赖于现代化高层次的教育文化建设。就社会整体来说,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现代化、高层次必然依赖于现代高等学校提供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担负着“工作母机”的使命。这一使命表现在:通过培养具有优秀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事业提供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不是两相分离与独立的服务,而是通过提供同一的动力机制为其进行有机统一的整体服务。其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不仅表现为高技能的劳动者和对生产资料的创造、开发、利用的高水平;还表现为高觉悟、高境界的劳动者所体现的高度自觉性、能动性与奉献精神。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不仅表现为直接给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骨干和引导力量;还表现为通过高素质人才走上社会,对两个文明建设后续、接班人才的培养,即从事人才的“再生产”工作,高等师范教育尤其如此;更深层的是通过高素质、高觉悟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生产关系,进而起到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