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日归国后即进入教育界,到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此后又相继在绍兴、北京、厦门、广州的高校、师范学堂任教。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于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文学课堂。 清末民初,公派留日主要是为培养师资。留日学生回国后,大量进入教育界。鲁迅曾在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短期学习①。1912年,鲁迅经由许寿裳向教育总长蔡元培推荐,进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5月,南京临时政府迁到北京,鲁迅亦随教育部迁到北京。民国教育部掌管高校,与高校联系密切,教育部部员中有不少先后在高校任职。在高校担任校长的留日知识分子何燏时②、汤尔和③等,与教育部有工作联系,和鲁迅也时有交往④。 1920年8月,鲁迅接受北京大学聘任,从12月开始,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自编讲义《中国小说史略》,还曾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作为教材讲授文学理论,任教至1926年8月离京为止⑤。鲁迅在北京多所学校的任教情况参见下表:
此外,据常惠回忆,聘请鲁迅讲课的学校还有燕京大学、俄专、平民中学(西四北路东)(16)。 鲁迅在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在当时的国文系颇具创举性。据北大法文系学生、选修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1923年参加《歌谣》周刊编辑的常惠(17)回忆,“鲁迅来北京大学讲课是在他发表了《狂人日记》以后,因为这篇文章影响很大,很多人纷纷要求鲁迅来讲课。”(18) 当时学校发表一个通告,写的是周树人来校讲《中国小说史》,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的人都很高兴,不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的人,就说:“为什么不请鲁迅来讲。”那时不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的人多。北京大学的课程有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种,《中国小说史》是选修科,又不知道这门课是鲁迅讲的,所以选修的人数不多。 鲁迅到北大讲课,是因为有人要求来讲《中国小说史》。当时北大国文系也有人提出让周作人讲,钱玄同不同意,说:“还是请豫才来讲,周豫才有许多材料。”周作人也说:“还是让他讲好,中国小说我不大熟。”最初只有十来个人选修这门课,因为我知道是鲁迅来讲,我是很早就登记选修这门课的。后来知道是鲁迅讲的,听讲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校外的人也来听,每次听课教室里都挤得满满的。(19) 自从《新青年》上登载了鲁迅一系列小说、随感录后,北京的青年知识者们开始关注鲁迅,并影响到全国(20)。常惠知道这门《中国小说史》是鲁迅开设,这是因为1918年他在《新青年》上读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后,曾问刘半农先生:“鲁迅是谁?”刘半农告诉了他鲁迅的本名,并陪他去鲁迅的住处——绍兴会馆补树书屋。(21) 据1922年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旁听、1923年入北大国文系旁听、1924年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日后成为作家学者的台静农(22)回忆:“这在当时中文系是创举,因为一般中文系课程小说是不入流的,而北大是新思潮的发源地,讲授此课的又是划时代的小说作者。”(23)由1917、1918年北京大学的两张课程表,陈平原推断,“小说”一课,校方明知重要,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员,设计为系列演讲(演讲者包括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直到1920年鲁迅接受北大的聘请,正式讲授“中国小说史”,中文系的课程方才较为完整(24)。对扛起“文学革命”大旗的北京大学,其文学课堂开设“中国小说史”是可喜的新气象。(25) 台静农写于1939年的《鲁迅先生整理中国古文学之成绩》中,以《中国小说史略》为首,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列为《中国小说史略》50的副册;并讲述《中国小说史略》与北京大学授课的关系,特别指出《中国小说史略》的“数种版本以前,尚有北京大学讲义课两种讲义,一为油印,一为铅印,门弟子中藏有此两种讲义本者,恐只有北平常为君氏。”(26)冯至回忆,“鲁迅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五年,利用讲授《中国小说史略》的时间,把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讲义。”(27)许钦文回忆鲁迅在北京大学讲完《中国小说史略》以后,接着讲文学理论,仍然每星期一小时(28)。 鲁迅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他在北大的授课地点是第一院文学院二楼第十九教室,就是现在的沙滩红楼(29)。听课的学生,除了北京大学的正式学生,还有旁听生,以及没有办旁听手续的偷听生(30)。五四以后,北京大学学术公开,中学毕业生有志深造而经济困难的可以工读,到北京大学去旁听(31)。“赶来听课的朋友像在新潮社工作的李荣第(小峰)、在歌谣研究会工作的常惠(维钧)和在宣武门外晨报馆编副刊的孙福源(伏园),他们多半坐在最后面。”(32)所以,鲁迅的文学课堂不仅培养了北大的学生,还影响到整个北京的青年群体。北京时期,鲁迅仅在日记中记录下的有过交往的北大学生就有六十多位(33)。此外,鲁迅日记中还记录了与部分北大旁听生的交往(34)。 从学生们日后的回忆可看出鲁迅的文学课堂与他的文章风格相似,在课堂上以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方式讲授文学与学术。鲁迅把老师章太炎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此评价侧重于他的革命性。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鲁迅主要追忆的是章太炎在革命方面的业绩。木山英雄指出,章太炎在《民报》时期独特的思想斗争最全面的继承者,非鲁迅莫属。(35)其课堂的主要特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