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它是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转变”、落实“科教兴辽”战略的重要智力源和生力军。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发挥高等学校的职能作用、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高等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机构改革已成为高校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一) 1.高等学校的机构设置是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集中反映。高等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与企业和政府机构有所不同,除经费来源是全额拨款外,从功能上分有党政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后勤服务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从服务对象上分有为全校教职工服务的、有对内为主兼为对外服务的,也有完全对外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机构改革进展很大,对于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高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抓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并相继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科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高等学校的改革主要内容侧重在理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体制;调整了高等学校的机构设置;在推进高校党政机构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的试点;恢复了高等学校的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根据“管少、管好、管住”的原则,适当下放了高校机构和人事管理权限。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高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面上拓宽、深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扩大高等学校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第三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高等学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开始进入了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高校机构和人事管理体制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迫切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省教委和高等学校提出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在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进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 2.高等学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总体改革的推进和总体效益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改革措施还不配套,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 (1)政策措施不配套。机构改革,重要一点是精减机构,缩紧编制,而因此带来了利益关系的调整、富余人员的安置等问题,由于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还不完善,政策措施不配套,干部能上不能下,教师能进不能出,工人能分不能离,机构设置出现了撤了再设,设了再撤;人员出现了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反复现象,其结果还是人浮于事,忙闲不均,“平均主义”、“大锅饭”,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质量下降。 (2)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人员结构不合理,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比例过大,直接影响办学效益的提高。据1995年辽宁省教育统计表明:全省61所高等学校,有教职工5.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3万,占教职工总数的39.6%,就是说60%以上人员是为教学服务的,反映了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高。 (3)高等学校办社会现象严重。 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的“包”、“统”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机构越办越多,越办越全。学校办社会,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似乎都应由学校管,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使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且给学校管理增加了负荷,分散了校领导的注意力。难以保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形成高等学校机构设置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社会原因。社会的影响、牵制以及社会的规范对高校机构设置较强作用。如社会或上级机关有一专门机构处理此事,高校则要设立相应机构。②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所有企事业单位都是以行政级别来对应的,这就导致了高等学校也要以行政级别来划分等级,而其内设机构也要定相应行政级别,这种历史的特性与作用,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而改变。③内部原因。机构设置与学校有很强的显示性关系,机构级别与行政级别有很强的等同关系,人员待遇与机构级别亦有很强的依附关系,这些构成了学校机构设置上的内在扩张机制。 (二) 4.积极推进高校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使高等教育与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推进高校机构改革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新体制的客观需要。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要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实现“两个转变”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高等学校人才济济,科技力量雄厚、必须要承担起这历史使命。要通过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的需要,确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