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等方式更直接、更全面地传递到毕业生、在校生的身上,低年级学生也普遍感觉到职业选择的紧迫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如何塑造自己的思考。同时,大学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也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自我塑造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意义。本文对大学生自我塑造这一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要按“德、学、识、才、体”的要求来完善自己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这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而这四种教育中前三者是外因,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自我教育,也包括自我塑造。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智育重在自学,德育重在自治,体育重在自强”,因此,自我塑造,就是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为目标导向,充分利用好大学期间的光阴和大学的环境、氛围,建立起激励自我成才的内在心理动力机制,按照德、学、识、才、体等五个方面的规格要求来积极地完善自己,提高素质,达到成为合格人才的目标。 1.德。德即道德,德是人才的灵魂。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德是一个人的修身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文明养成;二是伦理道德;三是政治品德。基础文明是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人格规范的文明习惯,它体现在人的日常行为举止上;伦理道德是指以高尚的思想情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它是个人道德修养及其在社会关系上的表现;政治品德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立场。作为社会成员中文化人的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基础文明修养水平应该而且必须是高的,既要有现代人的气质品格,也要有中国传统人格的儒雅风范。同时,作为一个大学生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文化人,健康的社会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加强政治品德的修养,形成高尚的政治品质。 2.学。学即学习态度以及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学习知识是成才的基础,“不学无以成才,非学无以立德”。在学习态度上要学而不厌,要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要学习书本知识、经验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学习做人的道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上,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基础理论知识要渊博,专业知识要扎实宽厚。在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应尽量拓宽专业领域,采取跨学科选修和辅修的方式,尽可能成为专业的两栖人。理工科的大学生应尽量选修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文科学生应尽量选修一些理科的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较好地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同一学科之间呈层次递进状态,不同学科之间呈联系的纽结。同时,要学思结合,把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训练思维、掌握方法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识。识即见识。大学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审时度势,善于驾驭各种环境,选准目标,把握关键。有识才能看准方向,选好治学之路,不走弯路,不走错路。对既定的目标要有毅力、意志,有战胜挫折的心理准备。当代大学生要向先进的哲学思想求“识”,向历史科学求“识”,向有识之师求“识”,向实践求“识”。 4.才。才即才能。才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而形成的技能的高度发展。才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种才能包括记忆、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由于个人的身心特点不同,其才能也千差万别,有的可能在科学研究中超出一般人,有的可能在管理能力中超出一般人。这就需要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在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素质优势,形成个性才能优势。 5.体。体即健康的体魄。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说过:“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健康的体魄在人才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健康是事业之母。大学生在渴望成才、探求知识的同时,要重视体育锻炼,不可忽视身体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德、学、识、才、体五个方面,体现了自我塑造过程中五种因素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德是人才之本。“德者,才之帅也”,所以德居首位;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学是最基本的,学可以丰才,可以增识,可以益德;无知难以显才,难以见识;无才往往事倍功半;无识往往缺乏创新的勇气。 二、大学生自我塑造要努力把握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最近几年,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用人单位的独立法人地位得到了初步的确立,择人权进一步增强,在选择毕业生方面不仅看一纸文凭,尤其重视人的素质和能力,看重第二证书,青睐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 1.从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趋势上来把握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我国也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规格问题。1983年4月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在慕尼黑集会,对未来大学生标准提出三个共同的特征:①坚实的专业知识,并掌握所攻学科的方法论,认为方法论比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为持久;②具有把所修学科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并且还应具有同其它学科的成果相结合的能力;③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而且能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把他们的知识进行国际交流。从最近几年我国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已提高到这样的水平。我国有关专家经过研讨,提出了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素质的13条标准:①会读、会写、会计算;②拥有世界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③懂得科学方法,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的基本知识;④拥有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⑤除本国语言外,至少懂得一门外国语;⑥说与写,能用适当词句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⑦能够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⑧懂得怎样学习和享受学习的乐趣;⑨对有意义的问题好奇,热切地寻找出答案;⑩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拿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在它们之中选出最佳的方案;(11)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能是错的;(12)按优选原则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意见和看法;(13)拥有操作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13条标准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