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出路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初步见解和思考。 一、我国高师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师范教育是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紧密相关的,是随着近现代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而高等师范教育则是师范教育体系自身变迁和演进的产物。 从世界范围看,师范教育于17世纪末最早出现于法国,而后到18世纪中叶,在欧洲、北美各国也相继出现了师范学校。到20世纪初,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学教师需求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教师的高学历化要求,导致了原有师范学校的升格,于是出现了高等师范院校。从我国情况看,师范教育始于清末,1897年创建的上海南洋师范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1902年高师大学堂成立的师范馆是我国高师院校的雏型。90余年来,建国前的同师教育,无论规模和水平都相当低下。到1949年底,全国只有高师院校、教育学院18所,高等师专11所。建国以后,经历了50年代的初步发展,中经“文革”的严重破坏,从1978年起,进入了师范教育大发展时期。我国高师院校的发展也是伴随着中等教育师资需求的增加而出现的。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它同世界范围教师高学历化需求导致高师教育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是在教师培养的途径上出现了从独立定向型师范教育到开放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转变:即把高师院校归并于综合大学,成为其教育学院;或者学生在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毕业后,再接受教育专业培训;或者是独立定向型和开放非定向型高师教育并存,尽管各种模式不完全相同,但打破封闭的独立定向高师教育体系,已成为一定发展趋势。 在我国高师教育建国后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始终强调高师院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中等教育师资”,1986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当前师范教育本身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各级师范学校盲目升格,一是高等师范院校不适当地向综合大学看齐。”对于重点师范大学,明确规定:“重点师范大学与其它重点高校一样,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的作用。但是,这个教育中心是直接或间接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中心,这个科学研究中心首先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中等教育师资”的基本任务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所谓国情,就是我国中等教育的师资现状。据1993年“教育发展公报”统计,普通学校教师学历不合格率是:高中为48.9%;初中为40%;小学为15.3%。同时,按80年代末预测,初中教师尚缺额90万名,高中教师亦缺额10%。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在15~20年内将呈增长趋势。此外,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亦可看出高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9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1075所,其中高师院校就有257所,约占24%;成人高校1257所中就有257所教育学院,占20.2%。这样一个庞大的高师教育规模恰恰是中学师资的保证,短时间内难以取消或“并轨”。 那么,我国高师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90年代以来,人们在讨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时,往往主要把参照系选为“经济体制转轨”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否认,经济体制转轨确给高师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但笔者认为,主要参照系应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对中小学师资的需求。据此,对我国高师教育当今存在的问题必须作全面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培养现状同教师队伍的需求相脱节。据预测和统计,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平均年需求量为17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平均年毕业生为20万人,两者大体平衡;而到本世纪末,初中却需要补充200万,现有高师和师专的培养能力却不超过40万人,供求之间存在很大缺口;高中教师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缺口,但主要问题是不合格率过高。这种供求差别有待解决。二是高师院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致使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学校,据统计,1992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所招收的本科生由1991年29.64万人下降到27.61万人,在11类院校中下降幅度最大,而从录取情况看,够标准的仅占计划招生数的51%。三是高师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效益问题。据1989~1991年统计,全国师范教育投入合计约100亿元,占教育经费总额的5~6%,投入比例过低。而在这种低投入的情况下,规模效益又不合理,在校人数不足1000的高师院校竟达63%,存在着事实上极大的资源浪费;这种“低投入+低效益”的严重情况,是制约高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高师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不适应培养高质量的中等教育师资。长期以来,由于存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致使其专业和课程设置受到极大干扰。同时,由于高师院校本身吸引力小,许多院校存在严重的教师年龄结构断层和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最后,高师院校的体制处于单一封闭的状态。一方面是师资培训渠道单一;另一方面,由于计划体制的制约,高师院校从招生到毕业分配都由国家计划管理,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致使高师院校缺乏办学活力。 造成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经济、社会地位低下和国家对高师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靠转型(即师资培养从单一封闭型到多元开放型)、并轨(即把高师院校并入综合大学)是不能解决我国高师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 二、我国高师院校教育走向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