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按其社会分工来说,是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或管理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殿堂。毋庸置疑,理工科学生应以学习、研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管理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为主。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实行的是文理分科,把专业知识的因素看得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应培养和造就有文化、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也逐步改革,普通高校普遍增设了文化艺术类的课程,人文学科在许多院校相继建立。尽管社会对这一现象有褒有贬,莫衷一是,但它的确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和教育规律的重视和探索。本文重点讨论理工科院校文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文理渗透是学科发展交叉综合的必然趋势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进入非文科专业学习的普通高校学生来说,仅凭中小学提供的一点文化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在学期间就必须面临众多的现实问题,且需作出选择,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理想的升华,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及道德情操、风度气质、理性思维的完善,都得靠人文知识来熏陶,来取向定位。因此,学校应创造这方面的条件,规范这方面的内容。很难想像,对一个不懂历史,不谙国情,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懵然无知的人谈什么爱国主义!为了党的事业能继往开来,为了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繁荣昌盛,在我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过去曾有句口头禅,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然,数理化是理工类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的手段和工具,学好数理化对他们来说是起码的要求。然而,从培养人的角度看,一个科学工作者还应具有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哲学思辩能力……。文科知识的积累,不仅是社交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我们过去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各学科之间互不交融,致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所适从。大学教育纯粹成了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人,培养健康合理的社会所需要的“四有”新人,而不是“专业机器”!因此,就理工大学而言,开设文科课程,对于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绝对必要的。 科学史表明,自然科学的发展,客观上依赖着人文思想的指导。要成为一流理工科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办学观念、一流的人文思想,因此必须有一流的文科。现代科技的发展表明,只有具有高层次人文思想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把握自然科学的未来。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只有十分重视各学科之间、包括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了解社会的人。我们认为,一流的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应是一流的,而且在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及道德素养上也应该是一流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或素养,可能比专业知识方面的素质更加重要。今天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将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的面貌,而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的影响上。 理工科院校办文科的定位与取向 理工科院校,特别是重点理工科院校办文科,一是办学的需要,二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当然,世界上的大学毕竟既有综合性的,也有单科性的。其中既有第一流的大学,也有普通学校。因此,理工科院校办文科,决不应一哄而起,应该是量力而行,按需而为,为此,要正确认识理工科院校设置文科的定位和取向。 众所周知,我国建国初期,实行院系调整,办成若干多科性综合大学和众多单科性大学,文科也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办学基地和师资队伍。因此,理工科院校广泛地办文科,必然要求国家或地方政府、学校大量投资,招聘高水平教授及建立相关实验室,导致与综合性的多科大学争师资、争资金的局面,从全局上削弱了办学力量,这显然得不偿失。为此只能由少数有条件的重点理工科院校,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文科院、系(专业),而对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或单科院校来说,主要是加强原有文科的教研力量,为工科开设基础课程,改善工科的教学水平。 重点理工科大学办文科,若用办传统文科的标准来衡量,恐怕都缺乏基础和条件,事实上也不应该走办传统文科的道路。可行之道是背靠理工并充分利用理工条件办好应用文科院系(专业),培养应用文科的人才,出应用文科的研究成果,提高理工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样,文科也应在理工科的促进下不断发展,根据文(理)工结合的原则,借助自然科学的手段,另辟蹊径,赋予文科发展以新的方向。笔者认为,重点理工科院校办文科,舍此别无选择。 理工科院校办文科定位以后,其任务或取向也就自然明确: 取向一,办好本科专业。在现阶段或者说中近期内,本科专业设置应偏重于应用性;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方向可以宽广一些,亦可允许部分研究生随导师开展纯文科研究。 取向二,开设面向全校的高水平公共课和选修课,建立能体现本校特色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较完整的教学体系。老交大有一个传统:“注重国文,学养有素”,其中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建国方略的讨论。这一传统应作为启迪学生的思想利器予以借鉴、继承。至于开课形式,则既可以是理论教学,也可以设教学论坛;既可以由教师主讲,也可以由学生辩论。 取向三,开展学科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重点高校要建设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为根本。理工科院校办文科同样应贯彻这一指导方针。建设两个中心,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也是创造自己特色的先决条件。 取向四,开展文理(工)结合的研究,真正做到彼此渗透,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