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系统和规格的研究”是我们承担的一项国家“八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经过5年的努力,这项研究现已告一段落。本课题研究把高等教育目标置于社会大系统和整个教育系统中进行考察,联系一定的教育观念、内容、过程、环境,衔接中等教育与继续教育,重点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宏观导向中一些带共性的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关系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面对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时期提高我国大学生总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将就此问题简要地谈点认识,以反映我们的研究思路和认识要点。 一、目标调整的背景分析 应当怎样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怎样的大学生?这是与一定的高等教育背景相联系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而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已经历了70余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高等教育的正确导向也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方面,社会主义教育不同于资本主义教育,其在意识形态上应当有一个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资本主义土壤里逐渐产生的,资本主义及其以往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我们都要加以继承。现在看来,我们对这两方面的认识都有必要加深,前者的模糊认识将使我们迷失方向,后者的模糊认识将使大学生的发展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一旦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根基,其素质缺陷在所难免,专业发展也缺乏思想支撑。在中国特色问题上,我们的认识也常常是摇摆的:或者根本看不到中国与外国的区别;或者只看到这种区别,看不到教育的共同规律与联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继承我们祖先的优秀传统,不断吸取人类创造的各种丰富的文化营养,以最宽阔的胸怀去吸收和融汇人类的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文明成果,应当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导向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高速度、高起点、短周期、综合化与大科学体系等特征[①]以及随之带来的诸多正面与负面的问题提示我们:高等教育即将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教育内容要更新,专业面应适度拓宽,否则难以适应科技的发展与国际间的竞争;同时,科学不能单独生存,科学技术教育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文教育的补充。 加之,社会主义建设的急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又从客观上加剧了一种功利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常常不是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着眼,而是从近期的利益着想,使中国高等教育几度向职业性方向偏移,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不少值得忧虑的问题。 概而言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本身的种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导向上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 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 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 其四,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 面对高新科技的挑战,面对学科的综合化发展趋势,面对多元化文化的竞争,面对国际间复杂的形势与国内建设的多方面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应当作某种战略性的调整。 二、建立双重目标的历史必然 回顾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条道路:占绝对优势的古典文科教育——古典文科教育传统受到动摇、科学教育逐渐兴起——科学教育独领风骚、人文教育备受冷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这种此消彼长,维系了几千年之久。按照现代人应有的文明水准,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先进教育手段,历史的这种摇摆将在21世纪逐步收敛,而趋近一个新的平衡点。也就是说,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典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将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②] 认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曾经丧失过两次历史机遇:当世界上许多国家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教育发展的时候,我们却迟迟难以起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的政治体制、强大的儒学正宗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腾飞。因此,当欧洲科学革命的狂飚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把西方的科学迅速推进到近代,中国却由过去的昌盛时代逐渐滑落了下来。第二次机遇是当许多国家的著名学府在发展科学教育中冷静地保持了人文传统,并适度推进了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时,我们却在相当程度上实施着重理工轻人文的教育,并且采取了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这些教训应当说是深刻的。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 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第三次机遇:“人们正在以新的眼光审视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条件下的平衡与互补。”[③]如果我们依然左顾右盼,将会再失良机。 因此,所谓高等教育目标的战略性调整,就是要适度地树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使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既能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提出这一双重目标的意义在于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并给这高科技、重物质的世界里注入必要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