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8)01-0020-10 公元2世纪,希腊思想界有一场重要的认识论争论,即爱任纽与华伦提努之间关于真理性知识的争论。这场争论是在两种认识论(柏拉图的理性真理观和基督教的恩典真理观)都已得到充分阐述的思想背景下进行的。简略来说,柏拉图在《米诺篇》(77B-78B)提出了“人皆求善”命题。在论证中,他特别指出,人作恶乃是因为人缺乏真正的善知识(
①,英译gnosis,即真理性知识,或真知)。在《理想国》,柏拉图更是指出,在真理性知识中的生活是一种正义生活。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人只能在理性推论或论证中获得真理性知识。然而,在《约翰福音》看来,真理是在恩典中赐给人的。人在理性判断中一定拒绝真理,因而真理不可能在论证中呈现。真理是启示的;人只能在信心中通过领受恩典而与之发生关系。这种说法,我们称之为恩典真理论。 《约翰福音》进入希腊思想界之后,吸引并征服了一批柏拉图主义者。这些拥有哲学修养的基督徒仍然分享了柏拉图的真知情结,因而深深地关心真知(
,或真理性知识)问题。他们是在阅读《约翰福音》时感受到了恩典真理论的力量而皈依基督教的。在他们看来,《约翰福音》已经提供了真理性知识,因而可以《约翰福音》为主要文本根据,并结合其他新约书卷。在此基础上进行真理性知识的概念建构。这批自称拥有真知的人,在早期教会被称为
(英译gnostics,即“诺斯替”或“诺斯替主义者”)。诺斯替主义者企图把一套概念体系或学说奉为真理性知识,从而把基督教呈现为一种类哲学—神学体系。在诺斯替主义者中间,华伦提努是一个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根据《约翰福音》和其他新约书卷提出了一套相当系统的概念体系,并奉之为真知。 本文要通过分析华伦提努关于真理性知识的概念构造,来呈现其认识论思路;接着,还要分析爱任纽对华伦提努的批判。爱任纽认为,华伦提努的真知并非来自使徒教导,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人的知识体系。爱任纽并未提出一个相对应的学说以对抗诺斯替主义,而是强调在信心中接受使徒教导这一关键环节。可以发现,这场争论的核心不是学说之争,而是认识论之争,涉及真知与真理之间的内在张力。面对耶稣的基督宣告,是将其当作真知而加以追求并在理性中进行概念构造,还是在信心中放弃理性判断而直接接受?华伦提努及其追随者坚持真知即真理。爱任纽则强调,真理是在信心中呈现的,只能简单地接受;真理不是在论证中呈现的真知,不是一套概念体系。 一、真知的认识论问题 在史料方面,华伦提努(Valentinus,约100-160年)的生平资料留存甚少。大概而言,他出生在亚历山大里亚附近的一个埃及村庄,少年时在亚历山大里亚接受教育,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据说,他有过一次奇特的与耶稣相遇的属灵经历,从此受洗为基督徒;此后前往罗马,跟随一位名叫修达斯(Theudas,生卒年不详)的人。修达斯是使徒保罗的门徒或跟随者。由于学识和口才出众,加上与修达斯的师徒关系,华伦提努在世时在罗马教会中有很大威望,甚至曾经被推举为罗马主教。不过,有人控告他的神学偏离使徒教导,因而未能按立①。华伦提努生前有很多追随者,被称为华伦提努主义者,对教会有巨大影响力。这种情况刺激了当时在罗马教区的里昂主教爱任纽去专门研究他们的思想。爱任纽用
一词来指称华伦提努主义者,认为他们偏离了使徒的教导,属于异端。但华伦提努及其追随者的文本均已遗失,本文主要使用爱任纽在批判他们时留下的材料来呈现其思想。 对于华伦提努及其追随者来说,拥有真知乃是得救的前提,因而追求并把握真知是他们跟随耶稣的动力和目的。《约翰福音》出现“真理”一词的频率很高,并将其和“天父”、“神”等同起来使用。在语言使用中,真理和真知具有内在关系。真知就概念而言是指真理性知识,因而可以说是认识论中的真理概念。而且,真理意识就其起源来说来自命题之真假,即对于同一件事,如果出现两种相互对立的命题,那么,它们或者全假,或者一真一假,但不能全真。确立命题的真值,乃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但我们也注意到,《约翰福音》从启示的角度谈论真理问题,恰好不是认识论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的思想史使用状况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考察柏拉图对真理一词的使用。柏拉图是在追究真正的善的过程中激发出其真理意识的。在“人皆求善”命题中,柏拉图指出,虽然人皆求善,但大家对善的理解和说法并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那么,谁的看法才是正确的、真的?这是真正的善的问题。真理是唯一的(可以全假,不能全真)。进一步,柏拉图认为,只有解决了真理问题,才能解决真正的善的问题。他注意到,对于经验命题之真值可以采取符合说来处理。比如,在现实中,张三坐着,因而“张三坐着”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经验事实)的,因而是真理。但有人说,张三在飞,或张三在跑。显然,这些说法不符合实际,因而不是真理。也就是说,符合实际的说法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1](525a)。不难看到,在这里,柏拉图注意到了两种知识:一种是错的知识,即那些不符合实际的知识;另一种是真的知识,即那些符合实际的知识。这种真的知识,或真理性知识,柏拉图称之为真知(
)。因此,真知一词的使用取决于对真理一词的语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