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评价中国文化,自晚清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学界。民国初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掀起学习西学的浪潮,对所谓旧学(国学)是一大冲击,同时也激发起人们对如何重新定位中国文化的探究冲动。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问世,挚起反西化潮流的大旗,将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推向高潮。从那以后,梁氏开始走上一条重新认识、理解、诠释中国文化之路。他虽并未自命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学界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注到新文化阵营,或学院派的名牌教授,如胡适、冯友兰这些人。1924年梁漱溟离开北大,他转向乡村建设,但他仍认为改造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柢在文化,因而未曾忘怀对中国文化的探索。①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之后的第四本书。此书始作于1941年春,至1949年6月完成,同年11月由成都路明书店正式出版。从该书的成书时间看,这实是梁氏在1949年10月以前的最后一本书,相对于此前其他书,该书的学术性、思想性更强,无怪乎这也是梁氏最喜爱的一本书。② 在民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探讨不绝于缕,从时序上来看,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为压轴之作。此书综合了诸多名家的观点,或吸收、或征引、或辩驳,因而带有集大成的性质。此后几十年间,由于众所周知的意识形态原因,对于中国文化的“百家争鸣”被一统局面所替代。梁氏此书甫即出版,在中国大陆即从人们的视野之中消失。因此,这本书没有像梁氏此前出版的其他著作,产生较大的反响或争议。在台港地区,对中国文化的讨论虽仍在延续,但其指向却明显朝着保守的方向发展,以张君劢、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的崛起代表着这个方向;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阵营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一面给予了更为激烈的批评。海外学者因离开原来的语境,有意无意地避开梁氏此书。梁漱溟在该书提出的问题和表述的观点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延续的讨论,堪称近代时期的文化讨论最后的“绝唱”。 一、近代中国学人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理解方式 自19世纪末以来,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的讨论大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中西比较、对照中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就中国文化谈中国文化,胡适所谓近代是“中国与西方的强烈对照和冲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看法。③由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迭受挫辱,比较中西文化,反省中国文化是这时期文化讨论的基本面相。以对近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对中西特点的概括为例: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多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④ 这是严复在甲午战争以后对中西文化做出的新的评判,他在这里罗列的中西文明特点,虽“未敢遽分其优绌”,但他用词的褒贬,非常清楚地表明他提倡什么;而他指出西方学术精神是“黜伪而崇真”,政治精神是“屈私以为公”,贯穿于其二者之中的又是“自由”,可谓说透了“夷之长技”的根本,找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正确之途。新文化派的代表陈独秀沿承了严复的思路,他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也作了类似的比较:“(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⑤陈独秀所揭示的东洋民族之特点,无一不是以批判的眼光待之。 二是从反省、反思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做出评判,对其前现代的特点做出批判性的解析,这实际上与前一个特点有着关联。梁启超的《新民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指出我们所最缺乏而最须采补的是公德,是国家思想,是进取冒险,是权利思想,是自治,是进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义务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⑥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启迪了好几代人。 梁漱溟早年曾是君主立宪派,深受严复、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他自述其辛亥革命前的政治思想时说:“我只热心政治改造,而不同情排满。在政治改造上,我又以英国式政治为理想,否认君主国体民主国体在政治改造上有什么等差不同。”⑦由此可见,梁氏的政治理想是英国模式,他并不认为君主立宪与共和政体有本质区别,对排满也无兴趣,这与他的家族背景有相当关联。⑧他后来虽对严复的社会思想有商榷之处,但对梁任公始终顶礼膜拜。他在酝酿写作《中国文化要义》时,当时的社会背景已发生很大变化,时值抗战救亡,这更加强了他的民族使命感,因而原有思维定式得以强化。 古代中西没有交通之前,两域分途发展,中西文化呈现不同特征,这是中西文化各自成立的缘由。梁漱溟意识到这一点,他指称的“中国文化”是指中西交通以前未曾受到西方影响之中国固有文化。“文化本从传递交通而来,于此而求‘自来’‘外来’之划分,殆不可能。不过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所受变于西洋者太大,几尽失其故步,故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目为中国文化如是而已”。他感受到“中国文化个性殊强”。⑨因是之故,梁氏全书所论实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是全书的主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