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7)12-0134-10 一、“自由撰稿人”之前的小说写作 难以确定王小波开始写作的准确时间,他的早期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表,王小波生前也很少提起。结合目前所见王小波作品各个版本,这批作品包括《绿毛水怪》《战福》《这是真的》《哥仙》《这辈子》《变形记》《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猫》《不成功的爱情》《地久天长》《马但丁》。王小波去世后,这批作品经艾晓明整理编辑,由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题名《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在该书后记中,艾晓明谈到了这批作品大致的写作时间: 《绿毛水怪》和其他一些短篇,都是王小波写于70年代的手稿,《绿毛水怪》《战福》《哥仙》《这辈子》大约写于插队回到北京之后。《绿毛水怪》写在一个B5大小的练习簿上,后面几篇则写在一个有《人民画报》那么大的练习簿上。《变形记》的字迹和第一篇《战福》的字迹比较很有变化,估计是在70年代后期写的。《猫》是写在稿纸上,里面提到“一个新世界”,与王小波后来谈到在大学期间读到《1984》《美丽新世界》有些联系,应该是这些手稿中写作时间最晚的一篇。① 艾晓明据手稿推断的结论比较可信,也是迄今为止的权威结论。笔者无缘得见手稿,但就小说内容而言,《绿毛水怪》《战福》《变形记》《这是真的》等作品涉及到王小波1973年春到1974年底在山东牟平水道镇青虎山村的插队经历,故而这批作品写于1974年之后的可能性较大,在此意义上笔者同意艾晓明所分析的“大约写于插队回到北京之后”。至于艾晓明没有提到的其他作品,《不成功的爱情》讽刺了“萨特热”,据此推断应该是写于80年代初。《马但丁》发表于《北京文学》1998年第6期,该期是《北京文学》“上山下乡”三十周年之际推出的“知青文学”专刊,责任编辑署名静矣(时任《北京文学》编辑李静化名),《马但丁》结尾有编者注“作者系北京赴云南插队知青”。不过这篇小说写的是王小波山东而不是云南的插队经历,小说主人公马但丁和王小波本人很相似。小说中提到“去年冬天”的时候“但丁到马家时间还不长”,故而该篇小说写于1974年的可能性较大。房伟认为,“这篇小说是现在我们所知的,王小波的最早习作。该小说创作于1974年左右,比《绿毛水怪》还要早”②,笔者同意这一看法。换句话说,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王小波是在山东牟平知青生活末期或结束后开始写作,时间在1974年。在当代文学史的脉络里,王小波是在“文革”后期开始写作,他的早期作品属于广义的“知青文学”,也是“文革”期间“地下写作”的一部分。 《地久天长》是王小波这批作品中唯一正式发表的,刊于《丑小鸭》1982年第7期。这份杂志在当年并不简单,创办人系胡乔木之子胡石英。1981年5月胡石英创办人才杂志社,挂靠国务院科技干部局。《丑小鸭》杂志创办于1982年1月,月刊,胡石英任总编,刊物出版单位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杂志社。《丑小鸭》定位为青年文学刊物,一度和《青春》《萌芽》《青年文学》并列,取名“丑小鸭”,寓意“丑小鸭是天鹅的童年,《丑小鸭》是文学家的摇篮”(刊物封面题词)。该刊一个特色栏目是“处女地”,这个栏目每期在卷首位置刊发几位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并为每篇作品配发评论。王小波的《地久天长》作为头条发表于1982年第7期“处女地”栏目,配发陈静评论《心灵向美敞开》,这是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王小波小说与第一篇关于王小波的评论。封三配发王小波照片一张与一段作者简况。1986年初轰动一时的胡石英案件之后,《丑小鸭》杂志于1987年1月停刊。③ 自1974年《马但丁》到1982年《地久天长》,王小波的写作到此完成了第一阶段。客观地说,这一阶段的作品文学质量并不高,《马但丁》《变形记》之类作品大多是自怨自艾的泄愤之作,王小波自己并不满意,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谈到,“这些二十岁前的作品我都烧掉了”④。今天依然值得研究的是《绿毛水怪》《地久天长》与《哥仙》,《哥仙》这篇小说过于尖损,但应该是“反写神话”的解构性写作第一次在当代文学中出现。 从1984年赴美留学到1991年获得《联合报》文学奖,是王小波写作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王小波仍然几乎没有在期刊上发表作品,出版有小说集《唐人密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由于这一时期王小波主要在美留学,相关研究资料极度匮乏,是目前王小波研究中最为薄弱的。除了王小波部分杂文谈到在美生活外(没有涉及写作情况),只有李银河、许倬云、丁学良(当时王小波留学同学)的零散回忆。相关研究的进展,还有赖李银河的回忆、许倬云等匹兹堡大学教师的回忆、王小波在美亲友的回忆陆续发表。 这个阶段尽管研究不多,但实则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酝酿着王小波写作在90年代的爆发。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而言,王小波在这一时期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写作:第一个方面是回溯“知青”生活经验的创作,代表作品就是《黄金时代》。由于《黄金时代》不断被重写,其成文时间难有定论。王小波在《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一文中提到过,“其中《黄金时代》一篇,从20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40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的重写”⑤。1991年获得《联合报》文学奖的《黄金时代》版本为最终定稿,但其初稿在匹兹堡大学期间应该完成,李银河回忆,“小波刚写完《黄金时代》初稿时,是给许倬云看过的”⑥。由于初稿没有公开,目前无法判断这个初稿和定稿之间变化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