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7)06-0001-09 创新驱动是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大学是培养和输送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并与人才一起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核心要素。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表明,一流大学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通过多维度的创新研究驱动教学改革,培养拥有精湛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专门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地区和国家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在知识、工程、技术等领域发挥创新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不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各国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特别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所制约。[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和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趋扩大,高等教育渐渐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新发展态势要求高等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转向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2]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发挥要依托高校分类设置管理,构建高等教育科类、层次、形式、布局结构调整的立体化设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自1978年至今四十年,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进程反映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动性。创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纵观四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受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依法治教理念、政府宏观管理改革、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从理念到组织建制逐步制度化。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制度化进程体现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创新发展的要求,在依法治教理念和依法行政引导下,专家评议制度的不断改革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逐步深入,共同推动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同步实践。 一、四十年来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制度化进程 1978年至今,分类思想在我国高校设置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愈加清晰,高校分类设置管理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图1所示)。四十年的高校设置管理演进历程也表明,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是制度设计的根本结果,是高等教育主动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
图1 四十年以来我国高校设置管理的标志性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就提出引导高校形成分层发展、分层服务的办学要求。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指定88所重点大学,并在高校设置管理上有不同的分类服务面向与校地关系层次,分为“面向全国和面向地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以法律形式建立高校内部教育标准分类,并影响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分类发展。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建立了高校内部教育标准分类,“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198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进一步将高校分为“非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以授予学位层次划分高校。随着博士生教育注重独立创新能力的法律规定出台,相应高校都明确建立了创新驱动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高校设置管理的底线标准。1986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及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管理的合格标准,包括大学及学院、高等专科及高等职业学校校长、德育工作者、教师、土地、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生产实习基地等设置标准,并对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教学和科研水平进行了界定。至此,以底线为主的高校设置管理制度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形成高校设置管理的组织建制和权力关系。1992年《国家教委关于成立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及有关事宜的通知》决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中央有关部门申报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进行专家评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设置高等学校,由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教委审批”。高校设置管理制度本质被界定为行政授权的专家评议性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以法律形式明确设置高校的条件和程序,推动高校分类分层设置管理的实施。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践上,1995年我国启动《“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1998年我国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高校分类结构进行的层次调整,大大提升了创新驱动的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