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民间文学的体裁叙事行为已经冲破了传统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行为的范围,扩大到几乎无所不包并且将古今中外的各种体裁一网打尽的程度。”①在媒介化的过程中,神话与各种体裁(genre)发生不同程度的融合,产生了以神话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与电子游戏等亚体裁(sub-genre)。杨利慧教授以“神话主义”来概括这种把神话传统从原生的语境中提取出来,植入新的语境中,被当代社会不同的人群挪用和重述的情况。②“神话主义”的概念引导我们去关注神话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状况,尤其是其与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神话主义的实践者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是新型的神话传承人。和传统的神话传承相比,新式的传承有着新的特点,这些人对经典神话的态度不像农耕时代的先辈那样虔诚与恭敬,甚至常常对神话展开解构性的改编与挪用。在他们的传承中,神话中的信仰成分往往是阙如的。在本文中,我们把这种传承人命名为“祛魅型传承人”,把这种传承命名为“祛魅型传承”。“祛魅”(disenchantment)的概念来自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知识的进步所导致的理性化与世俗化现象,即人们普遍认为世界的构成不再是由超乎人类掌握的力量支配的。③“祛魅型传承”则指当代民众出于娱乐或商业等目的触及神话等民间文化,不再把神话视为真实可信,也不再把其中的信仰成分视为生活的准则与指导,但其对神话的改编实践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承神话作用的现象。随着民间文化日益商业化与娱乐化,祛魅型传承正在成为民间文化传承中一种不可忽视的方式,对神话的传承所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增强,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神话主义有诸多表现,在杨利慧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的神话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媒介的考察为中心》中,笔者承担了“互联网与神话主义”部分,以“神话段子”为例展开分析。“神话段子”即互联网中的民众将经典神话“段子化”,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来解构、重组神话传统,从而制造谐趣并为网民大众共享的文本。为了让读者有直观的感受,这里先引用一个段子《嫦娥与吴刚》: 嫦娥久居月宫,寂寞难耐,于是走到吴刚身边,娇羞的[地]说:吴刚大哥,这月宫苦寒,我,我,我好冷。吴刚憨厚的[地]一笑,把斧头递给嫦娥:砍两斧头,就不冷了。④ “神话段子”由年轻的网民大众创造,集中出现在各类笑话网站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这种对神话的传承是典型的祛魅型传承,其制造者是典型的祛魅型传承人。本文在神话主义概念的启迪下,以“神话段子”为主要对象,结合神话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神话主义的种种实践,细致分析祛魅型传承的成因、特点,探讨其对神话传承潜在的影响,进而展望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研究的前景,以期能对扩展新的研究领域有所贡献。 一、祛魅型传承兴起的背景 在当下社会,人们仍然和神话发生着频繁的接触,但神话传承情境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从而促成了祛魅型传承的出现。 首先是社会的现代化与世俗化促成了神话之“魅”的失落。神话的功能与存在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来说,前工业时代的神话往往与仪式等神圣场合联系在一起,作为信仰的“社会宪章”(social charter),它“为人们提供了仪式和道德行为的动机,还告诉了人们如何去进行这些活动”⑤。当时的神话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指导甚至左右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神话生存和传承的空间正在急剧缩小。以互联网网民为例,网民多成长于城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6年12月数据),网民中的城镇人口规模为5.31亿,占比72.6%。⑥都市中的青年一代以现代社会的法律法令、规章守则为生活准则,不需要由神话来规约自身的信仰与道德并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们而言,神话未必是和仪式紧密相关的产物,庙会、祀典等承载神话的仪式空间也失去了信仰的内核,成为纯粹的文化景观。与此同时,神话是虚构的叙事的观念则深入人心。 其次,课堂等正规教育正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神话启蒙的重要场合。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神话往往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和教育资源而被介绍给学生的。为了强化教育作用,课本的编写者强调了神话的象征意义和精神价值。诸如《大禹治水》神话,课本往往强化其为国为民、公而忘私的精神;《愚公移山》则突出了其老当益壮、坚持不懈的美德;《女娲补天》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有所担当的传统。此外,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则被认为是锲而不舍的典范,尝百草的神农则体现了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课堂教学,神话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和正面价值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年青一代对神话的理解。可以说,这些约定俗成的、正面的文化意义构成了80后、90后一代年轻人理解神话的基础。当人们说起某个神话母题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一系列正面的价值。 最后,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全新的表达方式。电子文化直接促成了戏仿的兴起。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参与式媒体(participant media),有非常高的参与性,网民只要注册后就能参加其中,且互动频繁,人们轻轻一按,就可以通过顶贴、回帖、转帖等技术参与到文本的生产与传播中。在宽松的环境里,大众更容易接纳对传统的改编,对神话戏谑化的解读也成为可能。纵观近年来的网络文化,对神话等文化经典的戏谑与改编一直是大众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小说类的演绎,如《神话二次元》《山海经传说》,还是互联网游戏,如《轩辕剑》《诛仙》,都得益于互联网空间的自由开放,契合了互联网开放性、狂欢化的氛围。这些改编使传统神话重新获得了在当下的生命力,可见现代传媒并不一定像一些文化研究学者所批评的那样,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腐蚀和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