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在国家战略全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针对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深入研究其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探索破解之策,对于推动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尤为重要。① 一、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自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2008~2012年增速持续快于东部地区。[1][2](见图1)但在历经10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4~2016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与东南沿海各省相比,发展差距仍在拉大。[3]1993年,东北三省GDP为3927.7亿元,与江苏省基本持平;而2016年,江苏省GDP则是东北三省总和的1.45倍。
图1 2002~2016年东北地区GDP增长率 注:“东北地区GDP增长率”主要是指东北三省GDP之和的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调研情况看,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非常复杂,但体制机制问题是根本。虽然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进行持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政府“管理”经济的色彩还很浓厚,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倾向于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行为。同时,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偏重、偏大、偏国有的特点突出,国有大型企业在经济中分量过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这些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性问题相互缠绕,使东北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由于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转型阶段,又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刺激而集中爆发,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国有大型企业比重过高,“一股独大”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目前,东北三省国有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辽宁省为45.8%;吉林省为32.4%,其中近80%是央企;黑龙江省为56%,其中中央企业占一半;远高于福建(23.6%)、广东(23.4%)、江苏(18.0%)、浙江(14.9%)等东南沿海省份。②东北三省很多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在集团层面都是国有绝对控股,如沈阳机床集团国有股占94%、北方重工国有股占82.6%。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股本结构多元化,但国有绝对控股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也没有根本转变。[4]特别是董事会构成不尽合理,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外部董事比例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由此,导致国有企业创新和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一些国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以未改制的沈阳机床与改制后的大连机床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沈阳机床与大连机床在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产品构成相似,大约60%左右的产品种类重叠。但大连机床2002年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造,目前国有股比例仅为20%,其他社会资金持股80%。沈阳机床依旧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股比重达94%。大连机床改制以来,加快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经过多年发展,在企业效益、发展活力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势头。2015年,在机床行业盈利水平整体下降8%的情况下,大连机床实现主营业务利润3.5亿元,同比持平。而同期沈阳机床则利润为-4.4亿元,同比下降-465.7%。两者形成明显对比。 (二)市场化改革推进较慢,政府“管理”经济的色彩仍然浓厚 虽然市场化改革已经三十多年,但东北地区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5]一方面,政府仍习惯于过多干预经济,特别是对国企干预较多,真正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该管的却管得不到位,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职能缺位。特别是上述第一种情况尤为突出。如,在企业设立、项目投资、对外贸易等领域,还存在大量行政审批,干扰了市场准入与退出;在国企改制、兼并重组过程中,政府部门经常对企业进行过多干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制定和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目标,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自主行为,而不应是政府下达任务。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受到严重干扰,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市场经济应有的运行效率也大打折扣。 (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解决遗留问题难度较大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国企改制、转型发展必须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国有企业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就很难真正完成改制,有效的市场机制也很难建立和完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但所需资金量大③而且情况复杂,单靠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完全解决,需要政府支持,这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主要分两类情况: 在中央企业改制方面,虽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资金主要由央企自行解决,但一些隐性成本却由地方负担。如,一汽集团在剥离“三供一业”时,虽然费用由企业一次性付清,但管网建设、维修、维护等成本都由地方承担。而且企业支付费用的时间是在数年之前,而随着经济发展、物价提高,改造“三供一业”的成本也在提高,数年前支付的费用已不足以支付现在的改造成本,不足部分只能由地方承担,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负担。再如,央企改制中,一些服务性产业剥离出来成为私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对原来所属的央企有着深刻的依赖。一旦央企产品结构发生变化,这些企业接不到央企订单,就很可能面临生存问题,给地方带来社会就业、安全稳定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