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主义”和“计划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已不算陌生,但与二者都密切相关的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却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中国兴起的。这一思潮以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体制范本,并受到西方政府统制型经济模式的影响,围绕民生主义计划经济的性质、原则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广泛讨论。 一、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问题之所以在中国被广泛讨论,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密不可分。就国际环境而言,引发中国知识界讨论计划经济的直接原因,首先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和取得的成功。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出现经济大倒退的背景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则完全不同:工业化取得重大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繁荣景象。为应对经济危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普遍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控,例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德国的法西斯专政等。这些因素促使中国知识界一些人开始关注和思考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从国内来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所缓和,民族经济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当时的中国可以说仍面临内忧外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族工业极其落后,大部分矿产资源以及铁路、银行等被列强控制,农村依旧以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发展极为缓慢。为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中国知识界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掀起了关于经济发展的讨论热潮,其中,中国是否需要实行计划经济成为引发广泛争论的一个问题。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一些人不再局限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与西方统制经济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而是开始进一步探讨在中国如何发展计划经济、如何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或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试图寻找一个适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民生主义计划经济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选择。 至于为什么中国必须实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这在当时有诸多讨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从现实国情和经济基础来看,中国有大力改善民生和实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的客观需要。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衰败,工业仍以手工业为主,重工业、国防工业极不发达,农业仍以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人民生活水平极为低下,民生更是无从保障,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希望能够振兴民族工业和国民经济,是中国摆脱经济落后面貌和殖民主义盘剥,进而改善民生状况,实现民生主义目标。为此,中国必须实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应以追逐利润为目的,而应结合国家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①另一方面,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政治上也为实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在国民政府初期,国民经济获得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环境,政府掌握着主要金融机构、交通运输以及大部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为发展政府主导型的计划经济创造了客观条件。有学者指出,中国不具备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不能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也不可能实行帝国主义的统制经济;从客观条件看,资本主义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不具备实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发展经济的目的与民生主义目标相悖,而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不具备完全的国家主权,也无法实行全国性的计划经济。②苏联那种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中国显然缺乏经济和政治基础,因为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前提是一切生产工具和分配机关已经收归国有,而中国则经济成分复杂,生产力落后,因此不具备发展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条件。③但是,通过渐进的方式,以改善民生为首要目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本来发展经济,即实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则是可行的。④ 其次,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对待暴力革命的态度,符合国民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一般说来,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需要同时完成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两大任务,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土地赎买、限制私人资本等手段逐步解决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和阶级冲突问题,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然而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阶级冲突问题呢?很多国民党知识分子都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先行发展经济,不断调和阶级矛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人提出,经济的发达是各种建设的基础,发展民生则是经济建设的首要目的,因而经济建设需要经济计划来协调:“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和实业计划,作为实施计划经济的基本方案,使整个社会得以逐渐实现不流血的社会革命,以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达到大同社会,这需各方配合,有赖于推进社会机构联系的民生主义计划经济的有效实施,所以民生主义经济的建设必须实施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完成。”⑤也就是说,只有实行民生主义的计划经济,才能发展经济并实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生主义目标,否则就有可能发生阶级冲突或流血的社会革命。 再次,从社会基础来看,相较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或西方统制型经济,以民生主义为指导的计划经济在中国有着较为广泛的的群众基础和扎实的思想基础,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是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被广泛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民生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后经孙中山先生阐发,已成为一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针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基本主张,构成其新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的主要理论渊源。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三民主义作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一再被宣传和讨论,成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其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本身就包含某种经济计划的设想,因而成为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的重要思想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逐渐有了思想基础,孙中山也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阐发了种种观点。有学者指出,孙中山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国家社会主义。 二、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思潮讨论的主要内容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民生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知识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探讨和争论也不断深入,围绕民生主义计划经济的性质、生产原则、分配原则、组织机构以及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问题,持不同立场观点的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