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互联网强大的突破边界、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潜能,拓展了政治参与的实践空间。乐观者认为,互联网为政治生活引入了新的活力,改进了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手段(Bannister & Remenyi,2003),提升了政治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数量,降低了网民获得政治信息的成本,方便了网民的人际接触、政治信息交流和讨论,因而有助于提升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水平(Bimber,2000)。Skoric等人认为,网络互动的便捷、低成本、容易获得更多信息、跨时空限制、方便在线交流等特点,都有利于促进在线政治参与(Skoric,Ying & Ng,2009)。Weber等学者发现,在网络空间中与他人互动频繁的用户,更容易介入到请愿、给政府写信等政治活动中(Weber,Loumakis & Bergman,2003)。而Mossberger等人发现,经常收发电子邮件与参与投票之间呈正相关(Mossberger,Tolbert & McNeal,2008)。 政治参与“要求个体参加活动并与他人互动”(凯茨、莱斯,2007:15),因此在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中,社会资本被许多学者视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林南认为,对社会资本的理解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趋向,但这些不同理论趋向对社会资本的理解,有共同的基本含义,即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林南,2005:18),而“因特网和电子网络的兴起标志着社会资本的革命性增长”(林南,2005:227)。Resnick认为,互联网特别适用于培植社会资本、扩张社会网络、发展集体认同、增进群组成员之间的信任(Resnick,2001)。Williams发现,网络互动不仅有助于维持线下社会资本,而且有助于发展出新型的在线社会资本(Williams,2006)。虽然互联网在促进强关系上作用有限,但有助于发展弱关系,拓展和加强桥接型社会资本(Williams,2007)。不少学者发现,网络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增长,对政治参与有促进作用。例如Polat认为,互联网有助于地理上分离的社会团体,如兴趣小组、宗教团体、单身母亲团体等开展有效的社会沟通,从而促进他们的政治参与(Polat,2005)。Kobayashi等学者的研究发现,网络社会资本不仅会显著地影响在线政治参与,而且能够加强线下政治参与(Kobayashi,Ikeda & Miyata,2006)。沈菲(Fei Shen)等人基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世界互联网项目”中国区的数据,发现在中国大陆,网民的网络互动规模与网络意见表达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虽然政府的网络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公开表达的意愿,但网络互动建构的松散网络,仍对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Shen,2009)。李亚妤基于对天津、上海、广州三个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发现网民的网络互动规模与网络意见表达、在线交流政治意见等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通过网络互动建构的关系网络,对政治参与有着正向影响(李亚妤,2011)。不过也有研究者担心,互联网使用会侵蚀社会资本(Kraut,Patterson,Lundmark & Kiesler,et al.,1998)和社区联系(Zamir & Etzioni,1999),减少公民论辩和对话(Sunstein,2001),从而减少网络使用者的政治参与活动。Quan-Haase等调查了北美政治网站访问者,发现网络互动虽然增加了网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但并没有提升他们的实际政治参与水平(Quan-Haase & Wellman,2004)。而Schenfele和Nisbet则发现,网络互动阻碍了在线社会资本的扩展和政治知识的获取,降低了网民的投票参与度(Scheufele & Nisbet,2002)。 依据社会网络、互惠规则及信任的性质,帕特南把社会资本区分为黏结型社会资本和桥接型社会资本。有学者尝试基于上述视角,研究不同类型的在线社会资本是否会对政治参与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Skoric等人研究了新加坡网民的在线社会资本和政治参与,发现在线桥接型资本与在线政治参与呈正相关,但与线下政治参与不相关,在线黏结型社会资本与线下政治参与呈正相关。他们认为,互联网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容易,而且参与在线活动不需要太多成本;互联网上多种多样的观点,会促发信息接触者重新思考并检验传统媒介信息;网络使得人际互动超越物理空间限制,有共同兴趣和想法的人,能够方便地在网上形成在线社区。所有这些原因,都在客观上提升了人们的在线桥接型资本,从而促进了网络政治参与(Skoric,Ying & Ng,2009)。 在重视社会资本的学者眼里,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对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其中以林南、科尔曼(James S.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个体层面的社会网络和资源的重要性,从这一视角分析网络政治参与,其理论逻辑是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强调互联网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扩大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从而增加政治参与活动,提升政治参与程度。而以帕特南(Robert D.Putnam)、福山为代表的集体社会资本理论,则强调公民参与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的重要性,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从这一视角分析网络政治参与,其理论逻辑是强调信任、规范、网络及社团参与等对社会合作、社会行动及政治参与的促进作用(帕特南,2001)。基于这种集体社会资本的理论逻辑,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社会信任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社会信任程度越高,网络政治参与度也越高。 假设2:社团参与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社团参与程度越高,网络政治参与度也越高。 纽顿(Kenneth Newton)认为,虽然对政治机构和政治领导人的政治信任对公民的政治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社会信任与政治信任之间完全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纽顿,2012),因此本研究把政治信任作为影响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独立变量,尝试提出假设3。 假设3:政治信任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政治信任程度越高,网络政治参与度也越高。 同时,按照个体社会资本理论的逻辑,社会个体的关系网络规模和强度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