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更是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教师流失的潜在危机却在逐步凸显,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想要离开学术职业系统。据我国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有流动意向(包括流失意向)的大学教师占总人数的1/5”[1],而在笔者团队“2014年中国大学教师调查”发现,“想‘逃离’学术职业系统的教师人数就占到了总人数的1/5”[2]。另一项证据是,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教师数量确实在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生师比也在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17.33∶1到2014年的17.68∶1)。这意味着,与快速增加的学生数相比,教师数的增加还不够多,即我国大学教师数量仍显不足。而要切实地解决大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则需要从引进教师和留住教师两方面下手。但是,引进教师的情况往往与政府及大学的人才政策相关,宽裕的教学研究环境以及丰厚的报酬等往往能吸引大批人才,但是如何才能留住他们呢? 大学教师流失行为产生于流失意向之后,且受到流失意向的影响,而产生流失意向背后的原因则是大学实际可以且应该去控制和改变的因素。针对那些能影响大学教师流失意向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则可以抑制大学教师形成流失意向,从而有效规避教师流失,进而保证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教师数量和稳定性。故规避大学教师流失的关键其实在于如何理解大学教师流失这一现象的本质,即大学教师做出选择的缘由。 既有文献中,国内对于大学教师流失意向的研究始于2005年,李星云等学者[3-7]尝试使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来探讨大学教师流失意向的影响因素,在经历过前期的摸索后,这类研究开始逐步引入国外的研究方法[8-10]。而国外对大学教师流失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11-19]则更多也更早,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的类别也更加丰富。但这些文献谈及大学教师离开所在大学(流动)的较多,谈及大学教师离开教育系统(流失)的极少。那么,如何将已有研究的变量综合起来解释大学教师的流失意向(而非流动意向)?变量间是否有其他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将尝试做出回答。 二、理论框架 实际上,流失意向虽然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但其同样会对教师自身、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经济效益,且离职问题本身就属于经济问题,因而也是教育经济学问题。为了能兼顾这两者,本研究选取了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职工离职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现代的职工离职理论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通过使用职工离职理论,本研究可以对影响大学教师流失意向的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进行讨论,借此全面审视大学教师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 本研究中所使用到的离职理论包括三个:莫布雷离职理论[20]、普莱斯离职理论[21]和工作嵌入理论[22]。①莫布雷离职理论中对于既有研究中离职影响因素的归纳便于本研究对大学教师流失意向影响因素的选择:即个体特征、满意度、组织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外部环境5个方面。②相较于莫布雷的离职理论,普莱斯的离职理论在以下3点上有显著的优化:第一,普莱斯将工作满意度设定为中介变量,这意味着个体、环境和结构化变量三大变量可以通过影响工作满意度来影响离职,也可以直接影响离职,这是对莫布雷离职理论结构上的优化;第二,普莱斯细化了莫布雷离职理论中未详细展开说明的其他非工作因素,比如亲属责任等;第三,普莱斯离职理论对于职工在离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更为细致,其中的组织承诺、社会支持等变量是莫布雷未曾提到的。可见,普莱斯理论是对莫布雷离职理论的很好的补充。③工作嵌入理论认为,职工嵌入某项工作意味着职工和职业环境紧密融合,难以分开,而职工的离职其实是职工无法继续留职的结果。这一理论使得本研究关注到职业稳定这一概念,离职是职业稳定状态下所出现的异常情况。因此,通过使用上述离职理论,本研究可更全面地审视职工离职的动态过程。 因而本研究建立了如下理论框架,(见图1)其中的个体变量是在莫布雷离职理论和普莱斯离职理论中均有提及的变量;家庭变量是从个体变量中分离出来的变量;工作变量与莫布雷离职理论中的工作内容变量相关;组织内外部环境变量在莫布雷离职理论中有所提及;中介变量和结构化变量则是普莱斯离职模型所提到的;其中,中介变量中的职业满意度变量来源于工作嵌入理论。
图1 理论框架 三、数据与实证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到的数据来自于笔者团队于2014年5月20日至7月20日对地处全国13个省88所普通公立四年制本科大学的教师进行的“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此次调查涉及的高校,占全国普通公立4年制本科高校总数的11%,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的数量分别为13所、24所和51所,按地域分类,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分别为43所、24所和21所,均占所在地域普通公立四年制本科高校数的11%,抽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发放问卷21533份,回收5186份,问卷回收率为24%。通过对调查所涉及的223个变量进行筛选,本研究具体使用到的详细的变量分类及部分所使用变量的基本数据特征。(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