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7)04-0028-08 以往的大学教学论中,人们曾尝试提出过一些大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诸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教学原则比较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往往从普通教学论中推演而来,从而对大学创新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在大学创新教学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翻新而忽视创新教学内在要求的误区。因此,为了在理论上完善大学创新教学体系,凸显大学创新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在实践中更好地推进大学创新教学的开展,我们尝试提出大学创新教学的四大基本原理,即知识建构性原理、能力实践性原理、创新挑战性原理以及评价过程性原理,通过对这四大基本原理的揭示,尝试对创新教学的整体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作出基本规定。 一、知识建构性原理 知识建构性原理是指我们所获得的真正知识都是主体自我主动建构的结果,绝不是外界直接传输的结果。而且只有个体主动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自己的知识,才是一种活的知识。所以大学创新教学理论非常注重个体主动性的激发,注重对个体经验的挖掘,注重自我反思体验,注重个体实践尝试,认为个体构建的这种微观知识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无足轻重的知识,而是在个体成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知识,认为它不仅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其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大学创新教学的提出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从认识论角度而言首先是依托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即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是简单的授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其教学观应是基于“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方法的引导性与支撑性”“学习内容与环境的丰富性、挑战性与开放性”“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等特性。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实质在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在与新的知识信息的交互作用下的再组织与再创建”[1]。所以说,知识并不是一种外在的、与学生个体经验毫不相干的客观存在,而恰恰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在意义生成过程。所以,知识建构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内外部经验的交互与碰撞的过程,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更新与完善。[2]建构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为大学创新教学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具体教学实践操作提供了启示。 (一)教学重在呈现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因此极容易落入“灌输式教学”的窠臼,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是一种事先整理好的、现成的、体系化的知识,这种知识先经由科学家群体整理过后又经过了授课教师的进一步整理[3],因而从教材到教案,已经形成了一种标准化的或权威的认识套路。可以说,这种知识的传递过程主要是基于学科发展的逻辑、知识自身演化的逻辑,而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这一主体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过程。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知识的真正魅力在于能够对生活中真实问题进行有效的回答,那些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难以激发学生持久的探索兴趣,其要害在于失去了与学生生活的关联,而学生更关心的是自身周围的正在发生的事件与问题。因此,有效的教学必须针对生活中的问题,也即学生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与其成长阶段相一致,也必然与一定的专业领域相联系,这样,教学在追索现实问题的答案中就可以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发展需要满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4]大学创新教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呈现,这个问题情境设计是一个有机的创生过程,其关键在于找到了专业知识运用与学生发展需求满足之间的契合点,并非随便一个问题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满足创新教学的要求。 大学创新教学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获得必须基于其自身的主动探究。那么,教学要有效进行,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此就要求课堂知识的教学必须能够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发生联系,能够解决学生现实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来源于社会现象,来源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也可能是学生自身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可以说,这些困惑都可能成为有效问题情境的创生点。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其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即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5]166显然,问题情境与学习者需求之间的相关性是衡量其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切合学生学习需求的问题情境创设才能够成功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也最终才能彰显出知识的“有用性”和内在价值。 具体而言,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三个基本要求。其一,问题必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虚构出来的“假问题”。“真问题”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有助于学生体验专业领域中实际场景。而“假问题”是与实际相脱离的,不具备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其二,问题必须联系着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的要求,同时呈现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学生能够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合课外的努力和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其三,这个问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只有当学生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后,才能得到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过程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过程。倘若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者是学生通过某些途径可以直接获得答案而不需要自己亲自去探究的,那么这个问题设计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