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描述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多项政策以遏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研诚信,然而高校师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仍时有发生[1-2],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撤销107篇中国作者的论文,使得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再次引起各界关注。一系列的经验研究指出高校内部监督健全度[3]、学术规范教育制度[4-5]、学术惩戒制度[6-7]以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手段[8]、监督方式[9]等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均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出现。教育部颁布的规定、意见、办法、指南等政策共同奠定了我国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体系基础,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然而制度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10],厘清政策效能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提升政策内容完备性与政策落实到位的程度。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明确我国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内容效能的变化脉络特征与发展格局,对于不断提高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水平,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政策文本内容视角、实践与政策互动视角探究教育部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政策效能的演变特征[11-12]。 首先,基于胡剑[13]提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界定、预防、披露、调查处理四部分内容,依据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过程链条,将其细分并扩展为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学术不端行为披露制度、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制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与学术不端行为反馈制度六方面,其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包含“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明确其边界等方面的政策内容,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包含明确教育的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学术不端行为披露制度包含明确举报主体及其权责、举报流程,举报的受理主体及其权责、受理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制度包含明确调查主体及其权责、调查流程、对调查的监督与复议等方面的内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包含处理主体及其权责、处理标准与形式、处理流程、对处理结果的申诉与复核等方面的内容;学术不端行为反馈制度是指共享事件查处相关信息、追究查处责任主体等对政策起到反馈作用的内容。本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内容,从上述六个方面剖析政策关注重点以及政策措施力度的变化路径与特征。
图1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过程链条的主要环节及其关系 其次,从实践与政策互动视角,本研究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在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调查、处理和反馈六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征,挖掘治理实践过程中突显出的政策问题,以及政策文本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改进的演变过程。 本研究对教育部门户网站“部门规章”栏目中的所有政策进行浏览,选择教人[2002]4号、教师[2005]1号、教育部令第21号、教社科[2006]1号、教社科[2009]3号、教技[2011]1号、教技[2012]14号、教高[2012]4号、教监[2012]6号、教育部令第34号、教研[2013]1号、教育部令第35号、教师[2014]10号、教育部令第40号等为研究对象。典型案例的选择标准为新闻公开报道、在“科学网”新闻页面与博客中引起讨论与留言、引发社会关注。2009年以前的案例选择参考蒋美仕[14]整理的案例、《科学与诚信——发人深省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以及互联网上的其他相关材料,并完善和丰富案例信息;2010-2016年的案例选择以“学术不端”“科研不端”“抄袭”“造假”“剽窃”等为关键词,搜索新闻报道与学术论文中提及的案例,最终确定1991-2016年间披露的共43个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政策颁布与案例发生的时间顺序如图2所示。研究步骤如下:(1)对政策条文进行筛选,以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披露、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反馈为政策条文分类,并转录至六个独立文档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分析[15];(2)整理每个案例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以及披露、调查和处理环节的关键信息,辨析案例查处过程中反映出的制度问题;(3)依据时间维度与内容维度,将案例信息与政策文本进行匹配分析并提取其变化特征。
图2 基于时间顺序的教育部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政策与实际案例分布 二、教育部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政策效能的演变特征提取 以教育部“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2012-2014)”为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将政策颁布按时间分为2012年以前、2012-2014年、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是《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作为教育部发布的第一个专项针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其标题中首次出现“严肃处理”,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成为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志性政策。第二阶段密集颁布七项政策,其中标志性文件为《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教育部首次将治理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力度由部门规章提升为部令。第三阶段的标志性文件为《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令第40号),作为专项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部令,标志着教育部对依法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重视程度的提升[16]。下面基于政策文本内容、政策与实践互动两个视角,从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调查、处理、反馈六方面,分析三个阶段政策效能的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