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国家举措和公共政策,“985工程”项目是否实现了预设的政策目标,推动了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显著提升?2016年末,作为“985工程”的延伸与拓展,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工程,以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准确分析“985工程”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能对该政策的实施成效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同时为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与发展提供科学借鉴。鉴于此,本研究利用1993-2012年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引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研究方法,系统评估“985工程”专项财政拨款(简称“985工程”经费)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驱动效应。 一、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随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核心概念之一,“国际学术影响力”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政府报告或学者的表述中,但学界并未对此做出严谨清晰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将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定义为: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之下,各国高等院校在全球知识网络中,通过知识建构、学术交流、人员流动对国际科技学术发展进程所施加的实际影响。国际学术影响力是不同国家、地区或高等院校通过国际互动,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学术前沿地位的产物。 关于如何科学有效地测量国际学术影响力,部分研究者指出,学术科研产出是表征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的刊登,不仅代表着国际学界对研究成果的认可,也反映了研究者所在院校或学科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的学术贡献。大量研究利用SSCI、SCI等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论文被引次数、国际学科排名等指标,来验证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国际学术影响力。[1] 同时,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体现了学者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水平,也是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对扩大我国学界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把握国际学术发展的主流和发展前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基金和高校科研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国门,参与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而且,政府也大力支持高校举办具有国际性质的学术会议。高层次、权威性、高知识性、高互动性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与,可以体现一国高校人员的国际学术互动能力及其学术贡献在全球知识网络中的认可度。[2] 此外,阿特巴赫等学者还强调,较高的留学生比例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独有特征之一。[3]虽然世界一流大学的衡量指标复杂多样,但人们普遍认为,海外学生的留学选择意愿可以作为判断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客观指标。[4]长期以来,全球留学生的流向极其复杂,但总体方向呈现从南往北,即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流向北半球工业化国家的普遍规律。[5]二战之后,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留学生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6]而我国一直是全球留学生的重要输出国。然而,20世纪末至今,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逐步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迅速扩增。1999年,我国境内留学生总数达4.47万人,而2015年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增至39.76万人。[7]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参与、留学生吸纳作为衡量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三大客观指标。 二、研究设计 围绕“985工程”的实施成效,我国学者已从不同层面开展科学评估,但相关研究存在以下继续完善的空间:其一,评估时间没有覆盖政策实施的前后两个阶段,没有构造出事实上的实验前测和后测,导致政策干预效应评估中的偏差;其二,既有研究未将“985工程”政策干预效应与其他同期政策的干预效果和其他外生变量引起的政策效应做应有的分离,由此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其三,多数既有研究单一地基于学术期刊论文指标开展项目评估,未能与“985工程”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预期目标之间形成有效对话。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价值中立的实证主义取向,根据政策的预设目标,通过以上建构的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概念及其三大观测维度,系统考察“985工程”财政专项投入在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中的驱动效应。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本研究核心数据来自1993-201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研究团队通过《汇编》等渠道,获取1993-2012年相关高校的经费收入、“985工程”项目拨款经费、专任教师数、学生数、校舍面积、高校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教师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人次、留学生学位招生数等相关数据。由于部分“985工程”高校存在核心数据缺失的情况,最终样本涵盖39所“985工程”高校中的26所①。为保障数据跨年度间的可比性,研究中涉及经费的相关数据以1995年为基期进行了价格指数调整。此外,《汇编》2002年之后才收录相关院校的留学生数据,留学生部分的数据时间跨度为2002-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