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7)09-0087-08 无论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还是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而言,理论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人们普遍认为,理论能够为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较好的解释,没有理论的文章会显得底气不足。尤其是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理论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就高等教育学而言,相较于西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最初不可避免地向西方学习,一段时期内甚至奉行“拿来主义”。因此,常见的学科话语、研究范式以及理论体系也是在“舶来品”的使用中逐渐完善。就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论的运用而言,研究者们对理论的追求长期处于一种趋之若鹜的状态,研究之始便预设理论依据,期望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起到理论解释和支撑的作用。不少学者将国外各式各样的“理论”翻译引入国内并加以应用。然而,在理论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似乎背离了理论使用的初衷,陷入为使用理论而使用理论的怪圈中,进而导致了不少问题的产生。 一、“何谓理论”与“理论何为” 什么是理论?到底为何使用理论?这两个问题本在学术研究之始就需要深入探讨并予以辨明。然而,或许出于有意地规避,或许出于无意地失察,人们在研究中并未予以明确界定与阐释。这样一来,便容易导致理论的混淆与误用,使得研究出来的成果在质量上大打折扣。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一种说法是,高等教育理论就是用来解释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此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深究起来却会发现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因为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对核心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也就不具备较好的说服力。既然如此,就需要对“何谓理论”以及“理论何为”做出界定,亦即需要我们回答“理论的概念”及“理论的功能”这两个关键问题。 (一)关于理论概念的界定:何谓理论 美国学者韦恩·K.霍伊(Wayne K.Hoy)在其著作《教育中的定量研究:初级读本》(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A Primer)中曾指出:理论是一个有点令人感到不适的词汇,主要是因为人们经常对理论产生误解。多数人认为科学家处理事实(Facts),而哲学家深入理论(Theory)。事实上,对于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在内的人员而言,事实和理论是相对立的;事实是真实的,它的含义不言而喻,而理论则是一种臆测或猜想。[1] 实质上,作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理论已经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定义。1951年,美国学者赫伯特·菲戈尔(Herbert Feigl)最早将理论这一概念应用于教育行政领域中,将理论定义为一组假设,并且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可以从该组假设中获得更为普遍的规律。[2]尽管该定义获得很多支持,但到了1975年,唐纳德·维罗尔(Donald Willower)却说菲戈尔的定义太严格了,因为其和教育与教育管理中的多数理论是相违背的。[3]1986年,克林格(Kerlinger)提出了一个更为适用社会科学领域的定义。即理论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组成,并通过指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呈现一定的现象与观点,进而达到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目的。[4]之后,该定义也普遍被用于教育领域。由以上论述可知,理论是由若干概念组织起来的具有解释功能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解释和了解一些现象和问题。 (二)关于理论功能的阐释:理论何为 知道了何谓理论之后,我们就要回答“理论何为”的问题,即要回答“为什么使用理论”、“理论具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多伦多大学教授史考特·李维斯(Scott Reeves)等认为:“理论在概念上为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复杂而全面的解释,诸如‘社会是如何运转的,组织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人们之间互动的方式是确定的’等等。理论好比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镜头(Lens)’。透过这些‘镜头’,研究者可以着眼于复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挖掘数据并建立起研究的框架。”[5]同样,韦恩·K.霍伊认为,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的解释话语,解释和描述是理论的主要功能。[6] 事实亦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能够帮助研究者设计研究问题,指导研究数据的选择,并对研究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尤其钟情于理论的运用。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例,在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运用理论几乎成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希冀运用理论帮助其解释所研究的问题,进而建立起相应的研究框架,甚至借用理论对一些常识作出批判并构建新的理论。比如,在研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相关问题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到并运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此基础上选择数据,建立研究框架,并最终对研究问题加以描述和解释。无可否认,理论的运用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人们似乎不满于理论运用的现状,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理论的盲目套用者。比如,在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这一矛盾中,已有评论认为,本土化研究应替代逐年增多的、普遍存在的套用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7]长期以来,对理论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没有理论的学位论文总会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了凸显论文的理论功底,人们总会用各种方式将理论搬至论文之中,盲目套用,此类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