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4X(2017)06-0051-19 族性安全涉及一个族群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安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族群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自18世纪以来世界上各族群对族性安全的追求从未间断,仅在20世纪,族裔族群主义运动就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去殖民化运动,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的内部族群运动以及苏联解体后的族群运动”的三次浪潮。①然而直到今天,族性安全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这突出表现为族群冲突的不断滋生。族群因素成为二战后诱发冲突的主要因素,如克雷格·詹金斯(J.Craig Jenkins)和奥古斯汀·普奥斯厄(Augustine J.Kposowa)所说“族群因素是1957-1984年非洲政变的主要因素”②;克劳福德·杨(Crawford Young)认为文化多元主义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暴力冲突的主要原因③;唐纳德·霍罗维茨(Donald Horowitz)认为族群因素处于影响国家统一和国际局势的核心位置④;安德烈·克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强调族群和宗教运动是当今世界最强有力的社会运动。⑤据联合国统计,2014年武装冲突和暴行共造成十多万人死亡;在2014-2015两年时间里,中非共和国、伊拉克、南苏丹、苏丹、叙利亚和也门的平民遭到暴力侵害,仅叙利亚一国就有25万人被杀,1 100多万人流离失所。⑥研究预测,这些族群的暴力性行为在将来仍会继续普遍存在。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惨剧的发生? 为解释族群冲突不断的现象,国内外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给予了解释,从个人、族群、国家和国际四个层次挖掘冲突的根源。然而分析这些文献可知,目前学界对于族群冲突的国际秩序原因的解释较少,而从国际秩序转型的角度来研究族群冲突的更是鲜有。因此本文选择这一角度来分析族群冲突,希冀对族群冲突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族群冲突的文献分析,第二部分是国际秩序转型与族群冲突的基本假设,第三部分是简单数据和案例分析,第四部分为全文的结论。 一、族群冲突的文献分析 族群冲突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族群之间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边界等问题而产生的争端。⑧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寻求其发生之源,不同学科的学者有诸多的论述与解释,概括起来如下。 (一)个人层面的生物政治理论、心理理论、族群接触理论和精英理论 冲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它既源于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结构,也源于采取单独行动或团体中采取行动的个人心理。⑨围绕着族群中的个体如何跨越集体行动的困境,学界在个体层面形成了诸如生物政治理论、心理理论、族群接触理论和精英理论等的解释。生物政治理论认为族群冲突取决于族群的生物基因,如芬兰坦佩雷大学政治系泰特·万哈宁教授(Tatu Vanhannen)从基因遗产学的角度,研究发现“族群冲突的进化根源与族群裙带关系(ethnic nepotism)有关,这种族群裙带关系由基因决定”。⑩与生物政治理论观点不同,心理理论认为族群冲突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相关(11),特别是关于族群冲突的集体记忆会成为族群敌对、仇视和冲突的心理根源。(12)此外族群冲突还来自于人们关于荣誉的分配,据约瑟夫·索特(Joseph L.Soeters)的研究,美国南方人在受到侮辱时会更倾向于采取暴力来应对,这与他们在历史上对荣誉的认同息息相关。(13)与心理理论相比,族群接触理论更加关注现实。一般的族群接触理论认为族群的接触有利于增强族群之间的了解,消除族群间的误解,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族群关系。(14)但是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族群的接触不仅不会实现族群关系的和谐,反而会增加族群的冲突,因为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会扩大对族群同化的张力。(15)族群的冲突是一种集体活动,而解决族群集体行动困境的主要中间人是族群精英,这便是多数学者关注精英理论的原因。精英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族群的精英利用其优势进行族群动员,为自己或其族群争取更多的利益。贝西雷维奇·娜塔莎(Besirevic Natasa)在分析南斯拉夫的族群冲突时,通过比较族群冲突前和冲突后的族群关系,发现族群冲突的根源是政治精英为获取权力进行族群动员的结果。(16)同样什沃里·巴塔雷(Ishwari Bhattarai)认为尼泊尔的族群冲突也是崛起中的族群中产阶级为获取政治权益,进行族群动员的结果。(17)另一方面,族群精英的身份被作为一种族群动员精神和符号工具,如威尔·阿德巴尼(Wale Adebanwi)在分析尼日利亚约鲁巴人的族群政治时,发现约鲁巴人经常会利用奥博费米·沃洛沃(Obafemi Awolowo)这位族群精英来作为他们族群行动的精神来源。(18) (二)族群层次的原生主义、工具主义和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