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4X(2017)06-0032-19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西方商界对于如何获取竞争优势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为我们在国家安全领域实施竞争战略、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将借鉴这些概念和理论,结合历史上大国竞争的实践,提出中国在国家安全领域如何创造、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 构建国家安全竞争战略的意义与方法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加速发展,国家间关系复杂且相互依赖加深,国家间斗争形势正从你死我活的生死对决,越来越多地转变为获取战略主动的相对竞争优势。从冷战后国际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看,国家间对抗虽然没有放弃消灭一国军队、占领对方领土的目标,但通过软硬实力的优势较量来压倒对方,把对方纳入己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则更为普遍。新形势下,获取战略竞争优势成为维系国家生存与发展和增强战略主动权的关键。 (一)赢得国家间安全领域斗争的根本在于获取竞争优势 相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目标是赢利能力,国家的竞争优势目标是增强赢得权力的能力,从而获取战略主动,保证国家政权、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无威胁之虞。历史上,在“核恐怖平衡”出现前,国家往往通过战争竞争来取得终极优势,占领对方领土或逼迫对方打开国门后占领对方市场和资源。进入冷战时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强力推动下,国家间正向和负向相互依赖水平同比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大国战争的门槛显著提高,国家间的斗争逐步从终极的战争竞争的最高形式,更多地导向以政治、经济、外交、文化、舆论、制度竞争为主的和平竞争上。虽然方式变得越来越和平、缓和,但是斗争的严峻程度丝毫没有减弱,甚至更加激烈。冷战后期,美国正是依靠综合竞争优势将苏联压垮的。虽然冷战后美国对付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样的小国弱国仍不会放弃其战争大棒,但对于中国、俄罗斯这种大国,则只能立足于获取全方位竞争优势,以小战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作为最佳选择。相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和抵制美国遏制,最可行的战略路径也是获取竞争优势,有效反制美国霸权。 (二)获取国家安全竞争优势依赖于竞争战略的制定 与过去的大国战争竞争不同,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领域的竞争内涵极大拓展,从生存竞争发展到包括政治竞争优势、军事竞争优势、经济竞争优势、文化竞争优势、制度竞争优势、舆论法理竞争优势和心理竞争优势等主要内容的综合优势竞争。综合分析,制定竞争战略的重点应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分析,即时代大势、国际格局和竞争对手。然后,通过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来分析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从而选定国家安全领域的竞争战略。 1.洞悉时代大势 洞悉时代大势是制定竞争战略的时代基础。“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只有认清、把握和顺应时代大势,才能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二战后,美苏在全球很快掀起了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席卷全球。这一时期,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维护政权、主权与安全是各民族解放国家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冷战中后期,美苏进入局部战争攻防、总体和平竞赛的“战略缓和”阶段,以经济实力、文化渗透为主的软竞争日益凸显,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新主题。这一时期,抓经济、促发展成为争取国家竞争优势的重点。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信息网络、太空、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国家竞争优势更多依赖制度和技术创新。 2.把握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是国际力量在体系内的结构化分布,是制约国际体系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位战略家,其制定竞争战略必须善于把握国际力量对比。比如,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在国际战略全局上恰恰是利用了全球范围美苏两大力量的对峙。1949年年初,毛泽东在西柏坡总结道:现在世界形势是两只老虎对峙,一只红老虎(苏联),一只白老虎(美国),我们正好利用这个间隙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鉴于两极格局业已形成,中国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要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有效谋求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就无法像印度那样走中间路线。因此,毛泽东从把握国际格局出发毅然决然选择了“一边倒”战略,从而获得了苏联在外交上的支持和在经济、军事上的大规模援助,奠定了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基础。 3.分析竞争对手 要想制定成功的竞争战略,必须要进行对手分析。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也认为:“制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②综合来看,分析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清哪些力量是我们的对手。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篇就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③二是要重点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特性。1946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给美国国务院发送了一份“长电报”,对苏联的战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奠定了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形成。他指出,苏联这种国家对于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力量(force)的逻辑高度敏感。“由于这个缘故,当它在任何一点上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可以轻易地退却,而且经常这样做。因此,如果对手拥有足够的力量并表明准备使用它,几乎用不着这样做,如果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④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对手分析的过程包含四大分析要素:未来目标、当前战略、假设和能力。从内涵上看,这四大分析要素重点是分析对手的能力、意图和利益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