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褶皱和欲望 为了说明欲望的情态,德勒兹创造了褶皱这个概念。欲望的褶皱既是抽象的概念,也充满了实际经验的各个维度:从打开的折扇,到水面上的涟漪,再到熔化又凝固的蜡块;从树林中大小不一的年轮,到面容上堆积的各种表情,再至大脑中有深有浅的沟回。欲望如同褶皱一般地形成、展开,复又折叠;褶皱和褶皱重叠、交叉。褶皱产生折痕,既是连续性,折叠并非断裂,又是分裂,把原本的整体划分成更小的部分。连续和分裂是欲望褶皱的两个重要表征。 在《褶子:莱布尼茨和巴洛克》中,德勒兹把巴洛克艺术中繁杂的线条生成作为莱布尼茨单子论和微积分的图像性说明;而透过单子的封闭性和微积分的极限性,我们观察到生命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在不同环境之中的收缩和延展,即褶皱。“一个自然的机器,它最小的部分也还是机器,而且它曾经是什么机器就永远是那样的机器,只是由于受不同的折叠,而改变形式,时而展开,时而收敛。当我们认为它消失了的时候,它是收缩集中到了一点。”①出自于神的创造的自然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性体现于自然生命,即使在某一部分受到损害,这一部分只是暂时性地收缩在整体之中,为将来重新展开积蓄可能性。但是人为的机器则不同,其没有能力进行整体性的调整和变化,所以一旦有所损毁,就不能自行修复。自然生命所具有的这种有机性,是一种不可再分的整体性。只有不可再分故而没有部分的纯粹整体才是最终的元素,这就是单子。 在德勒兹看来,莱布尼茨创造出微积分的方法就是为了精确描述单子的运动变化。通过把不规则因而无法直接计算的对象分割为尽可能多的可以计算的图形再加以求和,以此逼近原初对象的面积,这是作为微积分中积分的一方面。在这一方面中,对象被分割得愈是无限多,其求和的结果也就愈接近于精确。这种无限分裂性恰恰反映了充斥在对象内部的连续性,因为被分割的部分只能作为整体之中的部分而被计算。那么,所被分割出的线段总是和整体保持着某种关系:1/2、1/4、1/8……并且最终和其他的部分一起回归到整体之中,共同地呈现出整体的大小。作为微积分中微分的一方面,则是要通过计算曲线在某一点上所受切线的斜率。切线是割线的极限,若割线和曲线相交于两点,那么通过移动切线,相交的两点会逐渐汇合至一点,所以切点不过是割点的极限,而切线是割线的极限罢了。当切线的斜率为零,也就是切线呈水平方向时,曲线在此处要么处于极高之处,否则就是极低之处。而当斜率为正,表示曲线正在上升;相应地,为负则是在下降。在斜率的一阶导数的基础上推出的二阶导数则反映了曲线此时的变化速度。所以,在微积分中,莱布尼茨表现了曲线在某个点上,更为准确地说,如果考虑到曲线的连续性,是在某个时刻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加速度。那么,如果直线表示一种纯粹理想环境中的运动状态,曲线才能反映出在现实环境中的运动复杂状况,不同的引力所导致的方向和速度的变化。若是把直线看作曲线的极限,那么莱布尼茨就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不仅代替了此前的笛卡儿数学体系,还能比后者拥有更大的可适用性。 微积分为莱布尼茨解释灵魂的运动变化提供了方法。莱布尼茨认为灵魂的本质就是单子,单子的首要特征就是本身的单纯性。这种单纯性也表示单子本身既无广延,也不可再分。那么,这样的单子必然要包含某种抽象的属性,否则就成了完全的虚无,并且这些属性一经创造,则不再改变。所以,单子不需要窗口。不过,对灵魂这样的理解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如何解释灵魂/单子的变化。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是连续的,并且变化是完全内在的,其始于内在,也只限于灵魂内部。这也是为何莱布尼茨在多个文本中都不断地证明灵魂的变化并非是由于受到了外在形体的影响,而是完全出于灵魂自身。至于为何身体和灵魂能保持一致,他诉诸“前定和谐”,并由此拒绝了笛卡儿的“救急神”。②在和谐的两端,灵魂和形体之间,莱布尼茨显然给予了灵魂内部以极大的丰富性,甚至包括了那些如此微弱以至于难以觉察的细小知觉;而形体是充满惰性的,因为它缺少“行动的源泉”③。莱布尼茨反对形体对于灵魂的影响正是要保证灵魂本身的连续性不会受到外在的干扰。但对此观点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以死亡来证明形体对于灵魂的决定性。莱布尼茨为此提出死亡的新定义。死亡在形体上意味着分解、变形,在灵魂上则表示其知觉状态到了零度,达到了极限,是被折叠成了一个点,而非消亡,这也就是为何单子除非是被造物主所毁灭,否则绝不会消失。在灵魂的状态上,莱布尼茨认为灵魂的感觉包括欲望在被创造时,就完全被上帝给予了,但是这些感觉和欲望随着灵魂的变化,就像曲线变化一样,在某个时刻被展开,变得强烈明晰;或者被折叠,变得微弱模糊。 感觉的清晰或者模糊,欲望的强烈或者微弱,并不取决于外在,而是在于灵魂本身。莱布尼茨指出,当上帝创造灵魂时,他就在其中安放了对于宇宙的表象。没有两个单子是相同的,也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关于宇宙的表象。这就是莱布尼茨著名的观相主义(perspectivism),即一个城市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街道的秩序、建筑物的空间关系觉因视角的不同而不同。在这种理解之中,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视角当作了主体占据的空间,而被占据的空间是后于主体的,是被主体构建、供主体选择的。但是从莱布尼茨所坚持的灵魂被造说来看,正是视角的不同,正是上帝安置的宇宙表现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而不是相反。因为无论是视角还是个体都并非空间性的存在,而是对于所呈现的各种表现的组合、关联和秩序化。并且,虽然整个世界都被上帝安放在灵魂中,但每一个灵魂内能清晰地显现某一个部分的表象,因为心灵本身的有限性,它只能更清楚地认识一部分观念,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