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4 谈论海德格尔哲学有一种特别的困难。这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海德格尔哲学自有一种漩涡式的力量,它容易把力量较弱的哲学研习者拉拽入他自己的思想脉络中,使得哲学研习者们丧失对事物的自由的观察可能。这却恰恰违背了海德格尔的本义,违背了哲学的本义。 海德格尔哲学独特又充满强力。“黑话”的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异常突出。当我们不加分辨地陷入海德格尔哲学中,在时代理解、思维方式甚至用语方面与海德格尔保持同一,我们将会所得甚少。我们只是颠来倒去地把海德格尔讲过的东西以不同的排列组合的方式重复一遍。就像黑格尔说的,是同一盆冷饭炒了又炒。(参见黑格尔,第2页)相比于海德格尔已经说出的,我们只有说得更少和更坏,不会说得更多和更好。 在这种情形下,理解和解释海德格尔哲学,特别需要视角。(cf.Figal,S.5f)视角意味着同对象的距离。观看者在距离中赢得一个自由观察的身位。在这一自由观察的身位中,对象和观看者双方都同时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双重解放中,观看者不再执着于对象本身所给定的视野。观看者处身于一个更为开阔的观察背景之中。另一方面,通过某一特定视角的选取,对象先前不被注意的方面会得到激发和发展,对象的内在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展。在此过程中,对象借以界定自身的边界将被打开,原先固定的框架将变得柔和,其内涵进而得到深化。 因此,选用某些特定的视角来观察对象,在较好的情况下会是有益的尝试。它使得对象得到别样地观察,启发了观察者本人,也启发了对象。但是,视角并不能完全脱离对象而随意选取。视角的选取受到对象的内涵的约束。因为对象蕴藏着某一特定方面的显现潜能,采取某一种视角才是可能的、合法的和富有启发的。 我们在此选取的是一个特定的观察视角。这一观察视角隶属于一种特定的哲学理解。对于这种哲学理解,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将其表达为“精神修炼”(Spiritual Exercise);福柯则使用过“精神性”(Spirituality)(HS,p.15;福柯,第16页)、“自我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the self)(Foucault,1988)、“自我的陶冶”(the culture of the self)(HS,p.46;福柯,第50页)等表达。为方便辨认,我们在行文中统一标识为“精神修炼”。① “精神修炼”是我们借以观察海德格尔的一个透镜。透镜是一个装置。重要的并非静态地判定海德格尔哲学是不是一种精神修炼,而是当我们拿着这个装置来接近作为潜能而存在的海德格尔思想时,在这个运动过程之中,会发生些什么,会显影出什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对这个透镜的使用中,随着透镜折射出的光线,装置使用者本人也反过来得到照耀并相应被改变。 1.精神修炼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是精神修炼?对此,阿多是这样来定义的:“从个人的角度,我会把精神修炼界定为一种自愿的、个人的实践,目标在于实现个体的一种转变,一种自身的转化。”(阿多,2014年,第105页)而福柯则这样说:“自我的技术能够使个人通过他们自己或者借助于他人,在他们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思想、行为,以及存在方式上引发一系列操作手段(operations),从而改变他们自己,达到某种幸福、纯粹、智慧、完善或不朽的状态。”(Foucault,1988,p.18)从阿多和福柯的表述可以发现,精神修炼涉及两个大的方面。 其一是“自我的转变”。作为有限的个体,人并不智慧,并不纯粹,并不完美。这使得一方面人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幸福,另一方面人所能通达的真理受到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习练者试图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不一样,由此踏上通向自我之完善的道路。②福柯一度从与大多数人的区别的角度来谈论这种自我的转变:“关心自己,其结果(即其意义和其目的)是让关心他自己的个人成为一个不同于群众的人,一个不同于大多数人的人,一个不同于被日常生活融化的众人(hoi polloi)的人。”(HS,p.75;福柯,第80页)但是,与大多数人的不同——如果真有什么不同的话——是自我转变的附带结果,不是真正目标。真正的起点和归宿乃是习练者自己与原先的自己的不同,是习练者自身的完善化。习练者祈求自己和原先相比至少变得更纯净一些,更智慧一些,更完满一些。生命由此展开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转化的向上过程。 这条自我转变的道路需要具体的技术和方式。因此精神修炼所包含的另外一个方面即“练习”。人是惰性的动物,在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简单地通过智性层面的工作能够加以解决。精神修炼式哲学的理解认为,为了达至完善,必须经过练习(希腊文对应askesis或melete)。(cf.SE,p.128)就像参赛的运动员需要接受训练一样,在哲学中,人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实践来控制自己、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