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7)10-0015-10 一、引言 1900年8月25日,饱受争议和疾病缠身的德国诗人、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在魏玛溘然去世,享年55岁。他的批评者们断言,“他早已死了,他的学说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他唯一做对的事情就是他终于死了。”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这位“不合时宜的”思想家的人格魅力以及著作和思想的影响范围。今天,尼采被视为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和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从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到弗洛伊德主义,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女权主义政治哲学到处都可以找到尼采著作和思想的踪影。[1]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尼采其人其说的基本轮廓由若隐若现渐趋清晰明朗:尼采是一个彻头彻尾、地地道道的“反叛主义者”“激进主义者”。在政治上,尼采是一个反民主主义者、反社会主义者;在伦理道德上,尼采是一个反道德主义者、反伦理主义者;在人生观上,尼采是一个反知性主义者、反厌世主义者,如此等等。然而,迄今尼采的宗教肖像依旧一片混沌,难以辨明,以致对其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尼采逝世100多年来,围绕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还是一个有神论者,国际学界一直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相持不下。可谓义正词严、寸步不让,但还是很难分出胜负。 例如,在新著《尼采的宗教哲学》中,当代美国学者朱利安·杨(Julian Young)就基于尼采文本,追本溯源,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尼采是一个“无神论者”的说法。他敏锐地注意到,尼采哲学创作的全部轴心是“神”的理念,“宗教社群主义”(religious communitarianism)理念像一条红线贯穿其全部作品。据此,他认为,只有通过尼采希腊悲剧中的“神之中的某种共同体”(a community in gods)概念才能拯救现代性。[2]与此相对照,在宗教神学领域里,迄今也不乏反其道而行之,喜欢唱反调的人,他们坚持认为尼采是一个“无神论者”,并竭力为其所谓“无神论观点”辩护。他们借尼采“神死了”这句口号,望文生义、顺水推舟,径直把尼采推入无神论阵营中。甚至一些人堂而皇之地将尼采与卡尔·马克思、伯特兰·罗素、安·兰德(Ayn Rand)、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于尔根·哈贝马斯、李小龙(Bruce Lee)等并列排在伟大的无神论者哲学家行列中,称其为“新无神论者”(neuen Atheisten)的开路先锋乃至“无神论”(Atheismus)的伟大先驱者。[3] 由此可见,尼采是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尼采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反基督者,这个问题事关重大,不可回避、不可绕过。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国际学术思想界长期唇枪舌剑、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涉及尼采本人的整个宗教形象及其解读的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二、未识之神 作为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尼采自幼受到家庭浓厚宗教氛围的熏陶。尼采聪颖敏悟,勤学不辍,喜欢沉思和想象“神”这个神圣而沉重的未知者。中学时代,课暇之余,他时常手捧圣经独自在草地上踱来踱去,同学们各个肃然起敬,管他叫虔诚而孤傲的“小牧师”。事实上,尼采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反基督者”(Antichrist)。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对于尼采而言,基督教的敌人出于基督教的信仰。因此,“对于现实基督教的尼采的敌意并不能割断对作为设准的基督教的尼采的事实上的联系。”[4]可是,尼采宣告:“神死了,超人诞生了”,那么,由此能否推断他心目中的神就是“超人”(
bermensch)呢?否。尼采宣告“神之死”是他自己的内心体验,虽然尼采否定了基督教的神,但他并没有把超人树立为神。究其本质,超人并不是尼采心目中的“神”,而是他对“未来人”的自由设计。[5]换言之,超人不是神,超人仅仅是超越了以往传统的、基督教天国水平上的人的“理想”,是植根于大地,肯定一切、创造新价值的“自我”。 尼采坦荡于自身的孤独中,既没有人匹配,亦没有古老的神为伍,在这种孤独中,他攀援心中的“未知者”,沉思永恒回返的锚地。基督教的“天国之神”死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全体”没落了。但是,在他那里,世界并非因此归于一片虚无或瓦砾场。因为否定基督教的神,否定超感性世界全体,并不意味着否定神本身。从孩提时代起,尼采就一直守望和攀援心中的那个“未识之神”。可以说,这个不可思议的“未识之神”无时不有、无时不在,早已化为他生命的血族和灵魂的主宰。在20岁时完成的第一首发人深省的诗篇:《献给未识之神》(Dem unbekannten Gott)中,尼采饱蘸青春之墨,满怀激情地勾画了他灵魂深处飘忽不定、挥之不去的这个神的图像——一个“未识者”,一个永恒的X: 再一次/在我继续漂流,在极目远眺向前观看之前/我要逃遁到你的身边,孤独地高举我的双手/在我最深的内心里面,为你庄严地建立祭坛/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的声音都将我再次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