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文艺报》改版是百花时期文学期刊改革潮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此次改版是在中央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背景下发生的。 1956年,国家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中央在对新的政治形势做出评估后,开始转变方针战略。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认为经历过改造后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期刊改革的潮流既是策动知识分子重新登上舞台的一种工具,也是呈现知识分子话语的一种方式。“双百”期刊改革,一方面体现在创办的众多新的文学刊物上,如《诗刊》《延河》《新港》《萌芽》《星星》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已有文学期刊办刊理念的改革上。①在此时期,有绝大部分刊物通过改名的方式来表达向文学本体及专业回归的想法,如改名为《新苗》的《湖南文艺》,改名为《雨花》的《江苏文艺》,改名为《草地》的《四川文艺》等,还有更大胆的一部分是回归“文人办报”“知识分子办报”传统,比如以江苏的《探求者》为代表的同人期刊探索。 1957年《文艺报》的改版也是这次改刊、创刊风潮中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文艺报》在宣传政治方针和文艺政策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从《文艺报》创办以来所发生的两次改版活动却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一次发生在1956-1957年“双百”方针实施期间,另一次发生在1981年。两次改版正好都发生于历史转折点上,具体而言,1957年的改版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次较为大胆的革新,在突破苏式“一体化”模式的限制,探索自身文化建设思路方面显得尤为可贵。另外,在思想理论根源及其实践层面,1957年的改版为1981年的那次改版提供了经验。 然而《文艺报》改版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改版所形成的生动活泼的文坛生态在“反右”开始后迅速转向战斗姿态。《文艺报》1957年7月开始,第14期以“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阴谋”开篇,到1958年第1期的《致读者》发表,彻底将这次改版从形式到内容都摧毁了。在这篇《致读者》中,编辑部写道:“当你们拿到1958年第一期文艺报的时候,首先引起你们注意的,是我们的期刊和版式有了改变。也可能有读者这样说:文艺报换上了一件朴实的衣裳,作风也显得比过去扎实一些了……到底开始表现了我们整改的决心。”② 《文艺报》改版的酝酿和发生过程,学界的研究仍然不充分,因此通过史料的整理和爬梳,对其来龙去脉的梳理十分必要。 首先,《文艺报》改版的发生与《人民日报》改版有着直接联系,《人民日报》改版中所形成的相对自由、民主的气氛和专业办刊方针对《文艺报》的改版趋向有着积极影响。1956年,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思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了“双百”方针,而《人民日报》《文艺报》的改革都是“双百”方针实施的重要步骤。据胡乔木回忆,1956年年初,他向毛泽东请示有关《人民日报》改版的事宜,“毛主席在1956年鉴于斯大林问题的教训,很希望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一种新的探索,为此做了不少工作。提出双百方针是个重要标志。《人民日报》改版从1956年7月1日起,开始由原来的一张扩大为两张,主要是当时有个指导思想,要打破陈规,办得生动活泼,让各种意见在报纸上发表,包括对党的批评。毛主席不仅作了口头指示,中央还有正式文件。毛主席对宣传方面的新想法还有好多。”③正是在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下,《人民日报》于1956年7月1日正式改版。改版后的《人民日报》由4版增加为8版,从版面容量来说扩充了一倍,同时回归报纸的宣传和报道规律,尊重消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注重读者需求,增添自由讨论的空间,在7月1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的《致读者》一文中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刊到现在一直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我们的报纸名字叫‘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④这是《人民日报》办刊宗旨上的进一步升华,也对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新闻出版方式有着重要意义。面对《人民日报》的成功改版,《文艺报》迅速做出了反应。据黎之回忆:“《文艺报》1957年在胡乔木、周扬、林默涵同作协领导人共同策划下由杂志改为对开大报。这是在1956年《人民日报》由胡乔木主持七月改版影响下进行的。当时胡乔木代《人民日报》写了改版社论《致读者》,提出:扩大报道范围,展开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三项要求。《文艺报》也根据这些要求办。”⑤因此,正是在《人民日报》的这种改革指导方针下,《文艺报》依照《人民日报》改版的指导思想筹划了改版。1956年第14期,《文艺报》发表了舒芜的《关于“人民日报”改版的题外文章》,这篇文章是舒芜应《文艺报》编辑之约谈有关《人民日报》改版后的成功之处和阅读体验的,尤其是改版后的第八版对于全国文艺性报刊的影响。舒芜认为:“我觉得‘人民日报’这次改版,成功的原因并不在改版本身。报社编辑部花了很大力气,找到一些作者,他们过去写作成就虽有悬殊,但各自有其特色,只是解放后这几年才变得互相类似起来,现在就要求他们抛开这种互相类似,恢复过去的特色,而报纸则以发表他们恢复了特色的作品与他们建立关系,第八版使人视听一新,奥妙无非如此。”⑥在舒芜看来,《人民日报》文艺版改版的成功关键在于“个性”与“特色”的复燃,而舒芜的这种观点在后来《文艺报》的改版过程中成为其体现“知识分子”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