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00(2017)03-034-11 高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是在把握学生群体特征、发展期望、学业参与和表现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环节设计和辅导支持体系、多元化的活动和形式,增进学生的学术性和社会性融入,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储备和职业准备,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想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让学生真正被纳入院校学术支持和影响的射程中来。是否参与院校组织的学业发展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决策。假设学生都是“经济人”,遵从理性选择,学生是否选择参与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业发展内驱力,如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和毕业后发展的规划等。基于学生参与理论和院校影响力理论,学生的学习收获和院校影响力的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到院校组织的学业活动及其参与程度。[1]24-41因此,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明确教育工作所面向的目标群体,了解学生群体的差异,准确定位且有针对性地组织和提供学业服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首都高校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2015年的数据,该调查包括53所首都高校的本科生数据,“985”院校8所,“211”院校16所,一般本科院校24所,民办院校2所,高职院校3所。共发放问卷29520份,回收26233份,回收率为88.9%,有效样本量为26233。文章首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析出不同类型学生背后内驱力的差异;其次分析基于学生参与的高校学业影响力的在不同类型学生中的覆盖情况;之后探讨各类院校中学生类型的分布;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一、学生群体划分与界定 与以往研究中对学生群体从个体先赋性特征或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特征进行界定的方法不同,本文借鉴2006年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项目(UCUES)报告的研究成果,以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分配作为划分学生群体的标准。该报告通过对大学本科生时间利用和学术成果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与学术努力和成功关系密切,非学术时间的利用有助于学生获得预期学术成果,是认真研究和取得学术成就的有效方法①。 该研究选用了课余时间利用的三维框架,第一个维度是学术/非学术维度,第二个维度是主动/被动维度,第三个维度是参与/脱离维度。学术/非学术维度假设常规性学术生活对学术成就的积极影响;主动/被动维度强调课内外交流和学习对学习接受的正向作用;参与/脱离维度认为参与校园组织生活促进学术成果而脱离校园组织生活妨碍学术成功。既有的实证研究多从参与活动的种类方面对以上假设进行验证,然而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该研究则聚焦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数量对学业表现的影响。主动型时间利用包含体育锻炼、联谊、学生社团与学生组织参与、社区志愿者工作;被动型时间利用包括上下课、看电视、非学术方面的电脑使用和娱乐活动。参与型时间利用由学生社团和组织参与、校内兼职、与专业有关的兼职组成;脱离型时间利用涵盖宗教活动、家庭责任、上下课及校外兼职等。 根据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时间分配,该报告将本科生划分为五类,分别为研究者、活跃者、积极者、工作者和消极者。研究者是平均每周上课和学习用时超过28小时的学生;活跃者(学者型积极学习者)是平均每周上课和学习用时超过28小时且参加积极活动(与朋友交往、运动、娱乐和参加自愿活动)平均超过22小时的学生;积极者(积极学习者)是每周与朋友交往、运动、娱乐和参加自愿活动超过22小时的学生;工作者是为了赚钱而每周平均工作超过14个小时的学生;最后,消极者是每周看电视和玩电脑平均超过17小时的学生。 该研究发现,“研究者”和“活跃者”这两类学生较其他学生有较高的GPA和学术成就分数。与之相反,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来看,“工作者”和“消极者”这两类学生较其他学生有较低的GPA和学术成就分数。“积极者”与其他学生相比学术责任心和GPA分数略低。“消极者”是在校园中最显著的不充分利用时间的群体,他们较其他同学的学术责任心差,GPA分数也较低。相反的是,“工作者”的GPA分数虽然较低,但是其学术责任心并不逊于其他学生。另外,某些学生组织(如辩论和文学社团,以及由专业衍生出的社团)对学术有强化作用,但大部分其他学生组织没有这种作用。那些与学术无关的组织,更可能让学生处于非学术的“社团”文化之中而非校园的知识文化中,管理者必须对这些学生组织进行区分,并且对那些与校园知识和文化生活有益的组织提供支持。 本研究在该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不着重关注学生时间投入的总量分布,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结构性特征,观察学生花费在学术/非学术维度下的主动/被动时间和参与/脱离时间的比例分布。采用SPSS 22.0数据分析软件中的K-平均值聚类的统计方法,对学生在课后自学(如作业、阅读等)、娱乐(如上网、看电视等)、校内社团和课外活动、体育健身、校内外勤工助学及兼职工作五个方面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归纳出学生课外时间分配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学术型(研究者)、实践型(积极者)、工作型(工作者)和娱乐型(消极者),见表1。
如表1所示,首都高校样本群体中20.6%属于学术型,他们在课后自学中分配的时间最高,平均比例为47.3%;24.9%的学生为实践型,平均有29.8%的时间花费在校内社团和课外活动中,他们在娱乐和课后自学及健身方面的时间分配较为平均;工作型学生占36.7%,平均25.3%的时间用在校内外勤工助学和兼职方面;娱乐型学生的比例为17.8%,他们将高达54.9%的时间分配在上网、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中,其他方面参与度均较低。结合UCUES报告中对时间分配维度的划分,可以看出娱乐型学生具有显著的被动型和脱离型特征,学术性最弱(花费在课后自学的时间比例最低);实践型学生的主动型和参与型特点较强,学术性居中;学术型学生对学业方面的时间投入比例最高,而在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方面不足;工作型学生的主动型特点较强,但是存在一定的脱离性。值得注意的是,UCUES报告中对主动和被动型的划分主要考量的是学生的社会性参与,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学生的社会性参与,本研究将主动/被动维度变更为社会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