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7)08-0001-09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有关“双一流”建设的讨论和研究日益增多。特别是教育部有关领导提出一流大学要办好本科教育以后,“双一流”建设与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大学的关系等也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例如,2016年5月,林蕙青副部长指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一流本科教育是作为冲击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1]陈宝生部长则在2016年12月明确提出,“没有高质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2]从主要媒体来看,《人民日报》以会议报道的形式概括了如下的观点:“一流大学应有一流本科教育”,“本科教学是大学的根本、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灵魂”,“重视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等。[3]除政府官员和相关媒体之外,不少高校领导也纷纷发表意见。例如,清华大学邱勇校长认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底色,没有本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4]南京工业大学黄维校长则断言,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5]相比之下,在高教界,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随笔或感想之外,从学术或研究的视角,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探讨以上相关问题的文章或论著极少。例如,柳友荣指出,在CNKI的文献中,以“一流本科教育”为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献,学术界对概念的分析和先行研究极少。[6]不过,早在2009年王强等人就对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做过比较系统的考察。根据他们的研究,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高质量的生源,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严格的淘汰制度。[7]遗憾的是,除了2016年张大良提出评定高校是否办出一流本科教育的5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观察点之外①,目前探讨有关一流本科教育和“双一流”建设等相关的报告、发言和其他形式的讨论或研究,极少提及这一早期成果。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主要通过历史和比较的方法,分析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中的相关数据,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部分院校案例,侧重探讨什么是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或探讨相关的问题,即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否一定是一流的。 二、概念和分析框架 目前,无论是从政策、学术或是院校等角度,有关一流大学(这里主要指世界或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数不胜数。自1998年以来,伴随着中央和部分高校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关战略和改革措施,虽然国内出现许多有关一流大学的论述和研究,也开发了不少衡量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等,但对于如何理解一流大学,国内外至今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和科学指标。例如,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早在2000年就认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些大学拥有从事重要和高水平研究的国际著名教授。其次,这些大学能够产生影响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这些大学的毕业生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至少在当时,他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达到这个水平,因此国内没有世界一流大学。[8]在国际上,时任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专家的萨米尔认为,一流大学一般具备三个基本因素。首先是包括学生、教师和研究者在内的一流人才(talent)的聚集;其次,拥有充足的经费,除了来自公共拨款,还包括科研经费和来自私人和社会团体的大量捐赠;最后是实施良好的治理,包括有效的学术支持系统,清晰和科学的长远发展目标,称职的院校领导层,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等。[9] 值得强调的是,东亚的一流大学实际上还具备其他特征。首先,与英美的牛津、剑桥和哈佛等一流大学不同,目前东亚几乎所有的好大学都是在学习和模仿西方大学的基础上由国家或中央政府直接设置、管理和拨款,日本的东京大学、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无一例外。因此,从成立之初,这些大学几乎直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近代化,培养政府高级管理人员和社会精英,带有极其强烈的公益性(public goods)。[10]其次,在相关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特别是财政拨款等方面,东亚国家或中央政府对这些一流大学中师生的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其他一般或地方性大学。与其他院校特别是私立院校相比,它们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最后,东亚一些国家的一流大学往往是其他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改革、模仿和追随的榜样。由此,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实施高等教育体制和机构内部重大改革时,非常重视一流大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希望借助一流大学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等,带动和促进其他不同类型和层次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作相应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收费方式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与校办企业的出现,90年代国内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与本科教学改革,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等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全球人才培养项目,韩国大学国际化等也基本反映了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