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的新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其中最为重要的表征就是社会迅速分化,利益关系重组,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描述和分析这种巨大转型,是中国社会学者的重任之一。近年来,社会分层领域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两大研究主线,一是围绕着“市场转型理论”争论,分析和探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收入分配机制的变迁,主要是回答“谁得到,谁失去,为什么”的问题。第二条研究主线是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的结构分化和阶层分类,以描述和展现转型期中国的阶层结构图景。李路路教授和秦广强博士等合著的《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一书正是第二个研究主线的一本代表性论著。 该书总体聚焦三大议题。第一部分属于阶级或阶层结构研究,作者继承或借鉴了国内外关于社会分层与阶级研究中与权力、权威相关的理论传统和经验成果,在财产所有权和组织权威(雇佣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权威阶级体系,并以此来描述和展示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市场化和工业化共同演进的过程。一方面,市场化进程将使“财产”或“生产资料(财产)的占有”或韦伯意义上的“市场能力”成为划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或阶层地位的重要标准,而另一方面,工业化的进程则意味着工作组织对个体生活机会的影响愈发重要,因此在探讨个体的阶层地位的时候不能忽略工作组织中的“权威关系”或“雇佣关系”。而这正是作者提出将“组织”召回分层结构研究中来的重要理由。由于它紧扣当前中国的城市社会,而且强调工作组织与个体生活机遇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有着尤其独特的生命力,而且可以和被广泛关注的“单位制”研究传统以及魏昂德的“新传统主义”进行理论和经验对话。 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阶级图式包括赖特的新马克思主义阶级体系和以戈德索普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阶级体系(简称EGP);国内学界的阶级划分则有陆学艺教授基于工业化理论提出的“十大阶层”、刘欣教授基于制度主义理论提出的“五大阶层”和林宗弘与吴晓刚教授提出的中国版的新马克思主义分类体系。而该书所提出的“权威阶层分类体系”,可以说是与已有研究相并肩的重要成果。该体系不仅有很深的理论渊源,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 与前六章宏观全景式地描画和分析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图景不同,该书的第二部分则将镜头缩小,聚焦于中国城市地区快速成长的“中产阶级”。作者敏锐地结合中间阶层特征和功能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进程,指出转型期中国的中间阶层并不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作者区分了两类中间阶层,一类是从再分配体制中延续下来的中产阶级群体,另一类是市场改革之后新生的中产阶级。作者的分析发现,前者在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方面都更为保守,而后者更为积极和前卫。这种划分对理解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征及其社会政治功能非常富有启发性,是关于中国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研究的重要创新。 该书的第三部分将讨论的焦点转向分层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议题——“不平等的主观感知”。前面探讨的是中国城市居民客观的阶层地位及其表征,是根据客观的标准对个体进行阶层划分(考察个体实际获得的地位),而这一部分探讨个体对自身的阶层定位以及他们对不平等的判断和态度(考察个体主观认为的“应得”的地位)。这种主观分层研究在当前中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市场改革、利益重组和社会分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当代中国的客观社会不平等程度呈上升趋势,而民众对此也越来越表现出不安和不满的情绪,导致“冲突感”和“冲突行动”增加,从而对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构成威胁。在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使用“实得”和“应得”收入这对指标来考察民众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和对社会公平的判断,发现当前中国居民虽然已经摒弃再分配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观,但对超出合理程度的收入差距扩大持非常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处于底层的民众,他们的相对剥夺感更为强烈。 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学术界,社会分层研究都是以定量分析为主导的。作为分层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该书既有理论的梳理和创新,也有权威经验数据的支持,研究设计合理巧妙,分析和讨论层层递进,可读性强。作者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收集的权威数据资料,使用最前沿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了令人信服的整体性结论。沿用整体性、结构性的视角,理论、观点和经验调查数据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引以为豪的特色之一,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书收入了作者不同年代发表的若干论文,这表明该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是作者长时间思考和持续研究的结果,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然这样做也会有一定的风险。例如,作为该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权威分层体系”——并没有被作者融入到后面两部分(中间阶层和主观不平等)的分析当中。而关于中间阶层的部分,作者也没有将他们创新性的“内源性”和“外生性”的中间阶层分类(第七章)贯穿于关于中间阶层研究的其他章节(第八至第十章)。这不失为一种遗憾。另外,该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方面是对大型调查数据的使用,全书所有的数据资料都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如果作者能在书中增加专门的段落介绍该调查的发展历史和数据一些基本情况(如抽样方法、样本量和基本的样本分布),将有利于读者对全书所依赖的经验依据的综合了解。 总体而言,该书是社会分层领域的学者和学生不可错过的一本重要著作,它不仅“全景式”地介绍了分层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重要理论和前沿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当前的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另外,它也是分层领域之外的学者甚至包括媒体人和党政部门的工作者理解中国社会或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书籍。(作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吴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