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60岁以上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13.26%,较2000年上升2.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而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5%,较2010年上升了2.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银发市场商机日益显露,老年群体的消费行为也逐渐成为学者和社会舆论关注的对象。一些学者对老年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退休后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提升(杨赞等,2013;石贝贝,2017),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持续增加,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巨大(杨赞等,2013;王振振等,2016)。 老年群体的消费行为在近些年为大众所关注,则是因为一些老年人在保健品上花费巨大,且购买到的保健品大多不能起到治疗作用,有的甚至还是“三无”产品(李晔等,2016)。学者们通常将老年保健品消费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营销角度,认为保健品企业夸大宣传(周露阳,2005),他们利用免费讲座、体检和情感关怀等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史红杰,2012;常亚楠,2015),老年人因缺乏相关知识而盲目购买(曹冰等,2013;王银珠等,2016)。一类是从生理、心理角度,把心理因素看作是影响老年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张丽霞,2013),老年人热衷于保健品消费的心理具有“个体同质性、易受感染性和人格对应性等特征”(庄炯梅,2014)。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影响他们对保健品的态度,进而影响其购买意向(朱水容等,2013)。另外,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也是导致老年人疯狂购买保健品的重要原因(叶凌青等,2013)。一些学者通过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得出:老年人在进行包括消费在内的各种决策时,决策的准确性远不如年轻人,而年老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老年人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做出决策,因而他们倾向于采取更简单的策略(Lemaire et al,2004)。还有学者采用认知能力测试等一系列量表对各年龄群体进行测试,发现在健康、经济和营养这三个经常需要做出决策的领域中,老年行动者的决策表现不如年轻人(Finucane and Gullion,2010)。 然而无论是从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出发,还是从保健品的营销方面出发,以上有关老年消费和老年保健品消费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假定,即消费行为必须是“理性最大化”的。基于这个假定,老年人花大价钱购买廉价保健品的行为理所应当地被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但正如泽利泽所指出的,消费行为不仅是获取商品和服务的过程,经济过程中充斥着社会关系。消费事实上还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即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斯梅尔瑟等,2009:395),或者像格兰诺维特所说的那样,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Granovetter,1985)。 同时,这些研究将消费行为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但消费行为不仅是经济活动,它也是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把握老年群体消费行为的动因,就要把消费行为置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景图中。想要理解部分老年人对保健品消费的这种“不理性”,就要进入到老年群体的“我们”情境中。基于这种理论立场的修正,我们认为有必要从经济行动的“嵌入性”立场出发,重新解读老年群体的保健品消费行为。 本研究以哈尔滨市内X公司保健品销售网点(以下简称“大家庭”)为个案。作为一个非常普通也非常典型的保健品消费案例,“大家庭”实际上是该保健品公司销售保健胶囊的一个门店,每周一至周五上午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如唱《大家庭之歌》、讲授“养生课”、教做“外五行”保健操等。其他时间该门店也营业,但只销售保健胶囊。因研究者的亲戚曾参与过“大家庭”组织的相关活动,并购买过“大家庭”销售的保健胶囊,所以研究者在研究初期就大致掌握了“大家庭”的各项活动,并很快取得了工作人员的信任,顺利进入“大家庭”。经过两个多月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共访谈28位老年人,其中女性17人,男性11人,年龄跨度从60岁到90岁。另访谈“大家庭”工作人员3人,其中女性2人,男性1人。 在下文中,我们将首先简单描绘老人群体的日常生活现状:社区的缺失使得老人群体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客观社会需求。然后,我们将分析老人群体如何将消费空间转化为社会空间,形成自己的社会网络,并通过参与“大家庭”的日常活动形成新的社区。最后我们将论述老人和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的情感与经济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如何进一步满足了老人的社会需求。 二、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现状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单位制解体对我国家庭模式类型和社区居民的互动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年家庭的空巢化以及邻里关系的疏离使得现阶段很多老年人缺乏情感支持和社区归属感。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庭”为这部分老年的需求提供了替代与满足。 (一)老年家庭的空巢化 研究者调查发现,许多经常参与“大家庭”活动的老人都是和老伴一起居住或是独居,也就是来自空巢家庭。这一现象并不是“大家庭”老年群体的独有特征,据2010年的统计,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的家庭中,全国空巢家庭占22.83%,比2000年上升了8.94%;其中黑龙江65岁以上空巢家庭数量增长了14.66%。在家庭结构“核心化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老年家庭空巢化”(张翼,2012)。空巢家庭的老人既要经历从中年期到老年期的转型,还要经历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的转型(李建新,2012)。这种双重转型必然会导致老年群体的生活出现极大变化,如果适应不良,还会出现各种身心问题,进而导致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