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找工作中,关系强弱真的重要吗? 我(A)和中国现任总理李克强(B)在北京大学是同学,从社会关系上,既是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也是边燕杰意义上的强关系,A还占据着伯特意义上的结构洞位置;假设A请B帮忙,B也有能力帮助A,B会帮A吗?这个例子告诉我们,A—B之间边(关系)的强弱是重要的;更加重要的,或许是A、B两个关系人(本文指有关系的人;在网络科学中则指有边连接的“节点”)之间社会特征的同质性或异质性①。 在怀特(White,1970)之后,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和“找工作”研究(Granovetter,1973;1974)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在过去的40年里,在弱关系命题不断得到拓展和应用(Lin,Ensel & Vaughn,1981;Burt,1992;Montgomery,1992;Montgomery,1994;Lai,Lin & Leung,1998;Levin & Cross,2004;Patacchini & Zenou,2008;Huberman,Romero & Wu,2008)的同时,也不断有人试图提出挑战,边燕杰的“找回强关系”(Bian,1997)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既有的研究中,关系人之间关系的强、弱几乎构成了一对替代性而非竞争性命题。弱关系命题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中,弱关系能向求助者提供另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的职位信息,让求助者更容易找到工作。强关系命题认为,弱关系命题强调了信息的传播,忽略了人情在运用信息中发挥的重要影响。 如果你在找工作,是你的亲友帮你更有用呢,还是你曾经认识的、平时也没什么来往的人帮你更有用呢?基于美国的经验,格兰诺维特说,后者更有用;基于中国社会的经验,边燕杰说前者更有用。也许两者都有用,也有经验研究分别证实了两种理论的预测(Deborah & Konrad,2001)。也许两者都没有多大用,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感受和体验。既如此,强、弱关系理论,可能忽略了在帮助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更加本质的属性。 本文试图探讨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在类似找工作的情景下,发挥作用的到底是关系人之间关系的强或弱,还是另有因素。如果另有影响因素,是什么?与关系强弱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关系人“特征同质性”这一核心概念。我们认为,在类似于找工作的情景中,关系人之间关系强弱的影响或许只是表象,对找工作真正发挥影响的、更加本质的是关系人在特征属性上的同质性。“特征同质性”这里用来描述节点与节点之间在社会特征属性上具有的相似性、匹配性、一致性。简单地说,关系强度描述了“边”的特征,强、弱关系命题试图讨论“关系”的影响,我们则试图探讨关系人,即“节点”特征的影响。 在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中,人们很容易把科学研究中的强弱关系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为了便于后面的讨论,文章的第二部分将对强弱关系研究进行回顾,以明确科学研究中强弱关系的概念与命题,以及既有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将详细阐述我们提出的特征同质性概念;并用中、美两国的数据检验“特征同质性”假设。本文结论试图说明的是,在类似于找工作的情境中,边的桥或捷径性质是关键,“特征同质性”是让关系发挥影响的本质,与关系(边)的强弱属性无关。 二、关系强弱之争 (一)弱关系:桥、捷径与结构洞 格兰诺维特认为,在信息的传播中,弱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比强关系更有优势。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引入了“桥”(bridge)概念。桥是指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唯一路径,在图1(a)中,A—B边是连接A和B两个节点的唯一路径;A节点所在的关系网络如果希望与B节点所在的关系网络相连,就必须经过由节点A和B连接的边;反之亦然。 显然,“桥”是一种理想情景。米尔格拉姆等人对“小世界现象”(Milgram,1967;Travers & Milgram,1969)的研究证明,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短路径(Korte & Milgram,1970;Watts & Strogatz,1998;Albert,Jeong & Barabasi,1999;Kleinberg,2000;Dodds,Muhamad & Watts,2003;Liben-Nowell et al.,2005),即类似于桥的社会关系。 为了方便经验验证,格兰诺维特又引入了“捷径”(local bridge)②概念,如果用n表示A—B之间的最短路径(除A—B边本身之外),若n>2,就称A—B是跨度为n的捷径,图1(b)中,A—B是一条跨度为3的捷径。 图1说明,无论是桥还是捷径,都连接了两个相互之间几乎没有重合的子网络。想象一下,图1展示的就是你的社交圈,在图1a中,如果删除A—B边,节点A和B就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圈子(连通分量)。在图1b中,如果删除A—B边,则从A到B的最短路径至少等于3。 两个圈子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且交流频繁,信息会在这两个圈子内部迅速传播,这使得A与C、D、E和F在更大程度上可能分享着相类似的信息(图1b),但作为桥或捷径的A—B边却可以使A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另外一个群体的完全不同的信息;另外,格氏认为,大多数的桥和捷径都会是弱关系,仍然以图1b为例,如果A—B边是强关系,A—I或者B—D再连为一条边的可能性很大③,这样A—B边就不再满足为桥或捷径的条件了。大体来说,格兰诺维特是基于以上这两点认为弱关系在信息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弱关系的消失对于信息传递可能性造成的损失,比起一般强关系的消失会更大”,而且“弱关系传递信息时,不管传递什么都会触及更多的人,以及会穿过更长的社会距离”(Granovetter,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