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产能过剩严重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下调的产品价格降低了企业收益,且大量产品库存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成本负担,造成了过多的资源闲置。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化解产能过剩,但从当前的实际效果来看,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有所加剧。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产能过剩格局难以改变?该问题的探讨对中国未来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给侧改革形成于这一背景。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地为“供给侧改革”下了定义,其中“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有效地实现政策既定目标依赖于对这种现象形成原因的认识。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具备独特之处,对其成因的准确把握是供给侧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市场机制论”和“政府推动论”两大类。“市场机制论”的主要代表是林毅夫等(2007,2010),他们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归结于“潮涌”现象,认为社会对某类产业具有良好前景共识,且各企业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投资设厂,最终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本文认为“市场机制论”能够解释部分但无法根本上解释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一个逆向思考是,当这种良好前景共识及预期利润消失时,这种产能过剩供给的“潮涌”问题也应该消失。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已被明确列为产能过剩的行业近年来仍在持续地扩大着产能。① 这也得到“政府推动论”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周业樑和盛文军(2007)认为转轨时期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是政府主导下的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其重要的工具是土地和资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也认为除了经济增长因素外,中国产能过剩具有独特的体制机制因素,也即中国的财税体制以及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刺激了地方投资,其中不彻底的要素市场化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便利。“政府推动论”甚至认为政府对产能过剩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江飞涛等(2012)发现地方政府投资的补贴性竞争才是导致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原因,他们认为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模糊产权、环境保护体制缺陷和金融机构的软约束进行资本竞争进而干预企业投资。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着较丰富的文献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但仍然缺乏关于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直接微观实证证据,即实证性探讨地方政府受何种因素的激励而积极大力扶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忽视该问题的一个最直接后果是,即使完善优化了种种扶持手段和政策工具,但出于这一内在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往往会不断“创新”出其他应对手段,最终无法真正地化解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试图从财政压力角度提供政府推动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的微观实证证据,剖析中国“压力式”财政激励对产能过剩形成以及化解难的实证效应,这也为“政府推动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本文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本文实证结果进一步辅证了陶然等(2009)提出的财政集权的财政激励效应,地市政府在经历税收集权后将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提供了中国“压力式”财政激励最直接的微观实证证据。第二,本文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激励是近年来过剩产能形成以及化解难的关键原因。第三,尽管本文研究发现税收集权冲击正向促进了地方产能过剩行业发展,但实际上这意味着任何显著降低地方财力的政策冲击都可能提高地方政府对产能过剩行业②的依赖强度。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定启示,除了对严重过剩产能行业的化解外,也要防止其他高利税行业演变成新的产能过剩行业;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稳定地方财力。 二、经济背景与理论假说 对于产能过剩的成因,大量国外学者从市场微观竞争角度予以解释。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过度进入定理”解释了寡头市场下的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问题,这包括Spence(1976)、Salop(1979)、Weizsacker(1980)、Mankiw & Whinston(1986)等,其主要观点认为当市场能够自由进入且实行古诺竞争后,均衡时企业数将大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企业数量;而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产能过剩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策略,先期进入者利用过剩产能形成可置信威胁和进入壁垒,这主要包括Spence(1977)、Ghemawat(1984)、Kirman & Masson(1986)、Mathis & Koscianski(1996)等。从以上两个角度论述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远远不够。一方面,相当部分的中国产能过剩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③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④而非寡头垄断市场或已有先期进入者,上述市场内部的微观企业策略机制理论显然无法很好地解答中国过剩产能的持续形成以及化解难问题;另一方面,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政府力量往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忽视政府层面因素必然难以揭示产能过剩这一市场机制持续失灵且程度愈深的根源。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财政激励视角对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分析。 (一)产能过剩行业的税收效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产能过剩指的是微观企业视角下,现有的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潜在产出高于实际产出的状况。然而,产能过剩行业并不与“亏损”或“微利”行业画等号,在已有的市场交易均衡条件下,这类行业也可能产生相当规模的交易利润及其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