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17)05-0005-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日渐深入的改革与发展,文化问题在中国日渐凸显出来。文化及其由之引生的诸多问题,诸如低俗文化的泛滥及其所带来的崇高精神价值的缺失,民众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与文化环境、文化场所和文化市场的建设,传统文化的日渐消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入侵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严重不对称,等等,不仅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现象,也成为政府和社会主管部门着力开展的工作。这样一种现实状况,直接催生了中国学术界文化研究的高度热情。理论界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从来没有像当今时代这样地普遍与执着。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和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地多起来、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局面。 为使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相应理论研究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念和方法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就应该走在前面。在这其中,一方面应该固本清源,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基本内容、理论特征等等作出全面系统的学理化研究,另一方面应该致力创新,面向当代新的历史语境和历史机遇发展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新的理论创造引领和指导当代文化实践,以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获得现实的生命活力。然而,纵观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状况,虽然说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学术成就,但总体上来看还与中国当代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现实发展不很相称,不仅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推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话语,甚至也落后于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因而对当代文化的解释能力与引领作用均有不足。以上不足,有我们自身理论创新能力方面的原因,而从研究角度来看也与中国当代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存在着的诸多理论认识上的偏误和倾向有关。具体而言,有两个偏误和倾向特别值得引起注意:一个偏误和倾向是对以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已有理论成就认识不足,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淡化它在当代文化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一个偏误和倾向是教条化地对待已有的尤其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观念,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特性,不善于从应对文化发展的现实境遇和挑战中开展理论创新,在新的文化实践中为之注入新的思想内容与理论活力。这两种偏误和倾向都既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也不利于在当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西方现代各种文艺作品、文化成果和思想文化理论被大量地引进、译介过来,这一方面极大地活跃了中国当代的文化生活和局面,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精神沟通,对当代文化理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错误的西方文化理论和观念找到了繁殖的场所,给当代中国学界造成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思想误导与错乱。纵览学界相关研究论著便不难发现,不少学者在追新猎奇的外向选择与迎合中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判断和应有坚守,把某些西方现代文化理论和观念奉为圭臬,如数家珍,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观念则不甚了解,甚至不以为然。其实,马克思主义是有其科学的文化理论和观念的。对马克思主义而言,经济、政治与文化是人类社会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层面,因而对它们的理论定向就相应构成了三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文化理论。文化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便已存在,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宗教、教育等诸多精神文化领域,在将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下了极其丰厚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观念学说,并且形成了集科学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理论特征。就基本观念而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确定了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位置,从而科学地解决了文化的历史起源、内容来源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阐明了文化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反作用,特别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人化性质及其在民族精神价值的塑造、在人类自由与解放中的能动历史作用等等重大理论问题。比较而言,迄今尚无一种西方文化理论和学说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那样的科学解释能力与实践指导效力,其在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实践中的指导地位还是无可取代的。因此,对当代文化理论研究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应该认真学习与继承的一份宝贵理论遗产,无视其理论存在,是非历史主义的表现。而放弃它对当代文化理论研究的指导地位,也就放弃了文化理论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坚守和对科学性的理论追求。 如果说忽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已有的理论成果和价值,放弃它在当代文化理论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是错误的,要不得的,那么上述第二种偏误和倾向同样也是错误的,要不得的。作为新兴无产阶级的一种争取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连同其文化理论在内,自产生起就遭遇到种种挑战、冲击以至反对,这既有来自实践方面的,也有来自理论层面的;既有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这方方面面的挑战、冲击以至反对,并且在这样的应对中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展现了自己持久的生命活力。历史地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时、因地、因势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理论观念来自于对历史发展现实的科学总结和揭示,而其具体理论内容又是随着历史本身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初期,列宁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欧洲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中间取得完全的统治地位时写道:“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这个完全的统治,并不是一下子就巩固起来的,而只是在同各种落后的学说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作了长期斗争以后,才巩固起来的”。他又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马克思主义恰恰在最近几十年获得了这个迅速的和完全的胜利呢?现代社会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全部发展,革命运动和被压迫阶级的斗争的全部经验,都日益证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小资产阶级的衰落,必定要使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偏见迟早归于灭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则替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想做了最好的宣传。”①由列宁的这个总结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能够赢得胜利,一方面在于它坚持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和偏见进行理论斗争,一方面在于它能够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实践相结合,适应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客观形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相呼应,并被社会发展的现实运动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