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北村的新作①发表后,《花城》在北京和南京分别召集了两次研讨会。我参加了南京研讨会②。研讨会的名称叫做“先锋的转向”。我一开始就说,与其叫先锋的转向,不如该叫“先锋文学的续航”。理由且慢再谈。我的看法主要来自两个角度的观察:这两部作品对作家个人创作的意义,它们在宏观上对文学现状的意义③。 先锋文学的续航——“续航”比“转向”,更符合今天这两部作品及先锋文学的当下实际状态,包括进一步开掘文学批评对其意义的分析深度与地位评估的视野。我是这样看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连同像90年代后我们推崇、讨论、反思先锋文学的时候,首先是有一个或明或隐的自觉的基本意识,即先锋文学是当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个呼应,是对世界文学的一种回应(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一种主观意愿的明显诉求;同时,先锋文学也是对文学现状、更延伸点说是对一直以来的经典文学史或者说文学常态的一种新创和对抗。这从宏观面来讲尤其如此,两个面向应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明显的④。但这两个面向显然并不像当初先锋文学的文学形式那样,看似主要以形式来吸引了文坛的眼球,而同时有其内容方面的诉求指向;先锋文学可能是在某种持续亢奋的情形下进入了一种看似有点极端的执迷中,试图决绝地表达自己开创历史的意志,无形中使自己的挑战姿态面对和遭遇了太多的对手或麻烦。这也就影响到了它未来的命运。所以,较之于先锋文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的文体形式,更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还应该是先锋文学的诉求取向。也就是说,先锋文学的诉求内涵天然地包含了对于自身所处文学环境的超越努力及观念,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文学对于自身使命的理解和实践有了新的也是自觉的诠释。沿着这一分析视野,可以将20世纪90年代后至新世纪以来的先锋文学同样视为80年代先锋文学的续航。 现在续谈先锋文学,如果仍然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自身历史来看,包括从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来看眼下先锋文学的状态,那就同样要看它到底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对于当下的中国文学而言,先锋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没有提供文学创作、文学生产的价值资源、推动力或新的思考,这应该是一个判断当下先锋文学价值的主要依据。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就可以接着来正面谈一下“续航”说了。 一 先锋文学续航的现象流变 首先要从先锋文学的转向或续航两个概念的不同使用理由或释义问题谈起,涉及一定的现象描述,需对之进行理论和历史的意义概括。 从文学潮流和文学现象的时序上说,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似乎是承沿了现代主义文学而来的。简单地说,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指汲取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技巧,建立与西方文学、世界文学相适应、相融合的当代中国文学及审美经验与文学价值观。在80年代的中国语境中,这显然还与一般意义上的启蒙文化思潮和启蒙价值观相关联。因此,其中就既涉带有文艺领域专门特征的观念内涵诉求,也更有明显的具体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实际借鉴与运用,两者分别又相关联地触及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论域特别是对于传统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某种距离。先锋文学主要指的是以挣脱规范束缚、超越传统藩篱、推崇文艺形式创新为旨趣的文学创造精神及以此为号召的文学思潮。因此表面上看,先锋文学的诉求重心多在形式创新,实则仍有文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怀。80年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和先锋文学两者的关联或许可以这样来表达: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就是一种先锋文学精神的体现和实践,先锋文学则从现代主义文学中获得了相对丰富和系统的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经验支持。换一种说法,先锋文学应该是文学创造的精神潜流和发展常态(动力机制),现代主义文学则是特定范畴的文艺思潮或运动,多是有着具体目标指向的特殊案例⑤。就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生态、实际状况及其价值关怀和基本诉求而言,现代主义(现代派)文学和先锋文学恐怕不仅说是难以切割,甚至不妨说这两个概念所指的其实是二而一的同一个、同一种对象。 1976年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主潮——这里用主潮的概念还是沿用了一般概念描述的成说——基本上循着社会潮流甚至可说是政治发展的流向而演变并对之命名,包括了整体上的所谓新时期文学的宏观概念使用。但渐至80年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文学主体性”⑥意识终于有了一种积蓄已久、看似爆发式的觉醒,特别是文学思潮中的某些激进因素渐渐助成整体性气候⑦,很快便被视为文学流向变迁的一种最显著的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的创新价值取向终于冲破了惯性思维的束缚和陈腐说教的压制,并且像是再次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⑧,新时期文学或者说是80年代中的一场文学革命开始真正成为一种能够确证的文学现实,一段具有标志性的“文学时段”就此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应运而生了。这便是现代主义—先锋文学的时代潮流。也可以说这是当代先锋文学精神以现代主义之名呈现出的一次高潮表达。如果直观地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在80年代的文学流变中逐渐形成并成熟体现,最后还获得了文学史和理论的认定,那么几乎同时它也充分纳入到了先锋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并有了进一步的全面光大。如果因此说现代主义的文学高潮已然过去了,那只是说明80年代的中国文学进入了先锋文学精神发展的常态轨迹,这也便是本文所谓先锋文学续航的要义。“永远的先锋”⑨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文学创造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意志,就在此续航中得到了一般文学意义上的价值确认和普遍肯定。先锋文学的续航不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否定和取代,而是对其的一种容纳和更为广泛的弘扬。先锋文学的价值体现与续航实践既是对现代主义文学诉求的一种确证,也是对现代主义文学价值观和实践经验的一种更为普遍的呼应与更为深刻的提升。先锋文学将现代主义文学的经验价值具体而持久地融汇、纳入到文学发展的常态系统中去了。文学因之能在“革命”之后建立一种对于创新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全面性的共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