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景观文化成因探源 黄江华(长江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8.58~60 白鹤梁是长江流经涪陵长江中的一段石梁,全长约1 600m。在长江三峡大坝未蓄水之前,这道石梁只有江水极枯的冬末春初才露出水面。在大多数年份它都深藏于水下遥在这道石梁上,古人刻有两尾石鱼袁每每石鱼出水,即意味着有大丰之年。因此,白鹤梁引来了远远近近尧历朝历代的各界人士和无以数计的当地百姓。他们各怀志趣袁在这道石梁上刻石留名,积千余年遗存,使白鹤梁声名远播遥。对白鹤梁景观文化繁荣兴盛的观察,应从野民冶野士冶野官冶3 个方面进行。我们认为,这种观察应该对当今中华文化复兴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种观察:白鹤梁景观文化繁荣兴盛的力量来自广大的民间。当两尾神鱼的功效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民众认知之后,每当石鱼出水的春二三月,到白鹤梁祭水拜天祈丰年的民众就摩肩接踵而至,民众的知晓度逐渐地从周边向范围更广的相邻郡县扩散,人员多时可达数十万之众。第二种观察:白鹤梁景观文化的繁荣兴盛来自“士”阶层的充分参与。其实,白鹤梁上聚集的“士”阶层,也是中国“士”阶层整体形象的缩影,其不同之处在于,白鹤梁上的“士”们,似乎比起整体的“士”来少了些许清高,消除了日常的“士”之间的“文人相轻”。他们着力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为民立命”“为民请命”“与民同命”的亲民形象。在白鹤梁上大量的石刻中出现的“士”,往往都是在人生旅途中并不得志之人,但他们留在白鹤梁上的诗文题刻,并未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而是与百姓感同身受去抒写“接地气”的情感,比如黄庭坚刻石“元符庚辰涪翁来”。第三种观察:白鹤梁景观文化的繁荣兴盛来自“官”阶层的亲民参与。 乡愁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其路径优化工作 梁成艾、侯长林(铜仁学院);何寻梦(铜仁市委政策研究室)/《铜仁学院学报》,2017.10.83~86 乡愁文化是一种源自于故乡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以物质、行为、精神和制度等为存在方式的文化类别。要建设好乡愁文化,重点则是要抓好其建设路径的优化工作,而要抓好其建设路径的优化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因为处理好这四个关系是抓好乡愁文化建设路径优化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生活场景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要处理好乡愁文化的往昔回忆与现实体验,历史纪实与传统创新,外来借鉴与本土消化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乡愁文化的往昔回忆与现实体验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通过陈年物件、老画旧图、传说故事等文化载体的作用,唤醒思乡者对曾经时光的回忆,释放思乡者对往昔情景的思念。 三要处理好乡愁文化建设过程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市场导向与政治导向之间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乡愁文化建设目标之层级范畴关系。处理好建设目标的层级范畴关系,即首先要从哪一个行政层级来定位乡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从村级层面或是从乡级层面来定位,还是从县级层面或省级层面来考虑,因为不同行政层级的建设目标与建设要求是不一样的;其次是要限定好建设目标的范畴域。这里所说的乡愁文化建设目标范畴域是指乡愁文化建设目标所应辐射的领域,而要处理好这一文化建设目标的范畴域,关键就是要厘清该建设目标在环境生态、精神文化、民生福祉、人文关系等层面所应达到的整体要求,并通过不断加强该范畴域中关联文化内容发掘深度和创新力度等办法,使乡愁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文化发展景象,最终使乡愁文化建设目标实现既能满足“生态美”之自然诉求,又能兼顾“文化兴”之人文愿景,同时还能惠及“百姓富”与“乡情浓”之社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