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4X(2017)05-0053-26 尽管有学者认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①但基于地缘政治基础上的现实政治作用仍然随处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冷战结束的时间里,学者不断地重复地理与地缘政治已经不重要,经济合作的力量已经超越了军事力量的论断,然而这是不真实的,尤其是在亚太地区。② 国内有关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本身、③用于分析美国及中国的情况④以及批判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⑤虽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被视为不道德,甚至有评论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理论的反动”。⑥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进攻性现实主义有瑕疵,其产生及发展却有着丰沃的土壤。客观而论,尚未有一种可以解释所有国际关系现象的完美理论,虽然建构主义、理想主义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在国际社会中,不少国家行为体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对进攻性现实主义持批评态度,认为该理论是在宣扬“中国威胁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观点并没有错,但容易忽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在运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策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比如印度。认识不到这点,我们在发展与印度关系时容易偏执于“一厢情愿”,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偏离互动对象的思考逻辑,导致南辕北辙的情况发生。例如,为什么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与传统问题上一直难有寸进?为何印度对中国所提“一带一路”倡议显现出强烈忌惮之意?为何对其一直参与并赞同合作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亦不过虚与委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印在外交战略建构的逻辑上泾渭分明:中国主张合作,且认定印度也会真诚地与中国开展合作;印度则认为中国的合作主张是另有所图,目的在于削弱、遏制、包围印度,阻止印度实现“有声有色大国”的梦想。在此背景下,合作效果当然要大打折扣。中国未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印度的外交策略,导致“自说自话”合作情况的产生,尽管可以影响部分印度人与之唱和,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印度在战略上对中国的对抗态度。比如,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印度不会有实质性的动作,因为印度担心缅甸成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影响力的通道,且对中国所提伊洛瓦底江的水陆联运项目更加担忧。⑦显然,关心自身在印度洋上权力的成长并拒却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影响力才是印度执著要做的事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认为“美国的精英们常常用理想主义术语谈论外交政策,却以现实主义方式行事”⑧,作为成长性大国的印度,亦复如是。实际上,中国学者对印度外交战略关注为数不少,但鲜有从理论高度上去梳理印度外交战略特性的成果,以就事论事的成果居多。我们认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就是印度外交战略的整体特性。 不过,以现有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策略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特性。以印美日海洋安全互动为例。众所周知,在印度与美日的海洋安全合作的研究中,多以美国和日本为施动者,印度的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甚至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印度堕入美日奸计,⑨对印度在其中发挥的主动性及作用重视不够。难道印度不知道美日另有所图?如果知道,印度为何还执著于此?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过,以美日为视角,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策略比较容易理解,也引人瞩目,如推卸责任战略、承担责任战略等,然而以印度为视角,上述策略超出了印度的能力,唯有另辟蹊径,隐蔽性较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借势战略是较佳选择。那么关键的问题是,借势战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效或无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建构一个借势战略收益的分析框架,并以印度与美日的海洋安全互动来进行检验,同时对印度通过实施与美日海洋安全互动的借势战略的收益前景进行分析。 一、借势战略: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 诚如有人批评,进攻性现实主义解释不了所有的国际问题。⑩但并不能否认,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尤其随着中国的崛起,进攻性现实主义仍然有其市场。在完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米尔斯海默主要以大国为考察对象。但历史事实是,不管大国还是小国,只要存在无序的国际政治,就有可能存在“悲剧”。实力超群的大国以其实力当然可以实施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各种策略:如均势、推卸责任、联盟、讹诈、诱捕、坐观血腥厮杀、绥靖等,而实力孱弱的小国则可以“跟着强者走”。(11)然而对于介于两者同时又具有权力野心的潜在大国而言,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这些策略均有弊端,均势、推卸责任、讹诈、诱捕等策略明显超出了自身的能力且目标较大,参与联盟及跟着强者走又情非所愿,且付出的代价过大,对问鼎权力巅峰有羁绊,坐观血腥厮杀在如今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下难以实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借势战略是成长中的大国增加自身权力、打击目标较为理想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策略。 借势战略为什么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原因在于借势战略的目的为获得国家权力服务,且极端重视军事能力的作用。从历史上来考察,有两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借势战略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本质。第一个例子是美国。在成长为世界大国之前的美国,其外交策略的主要特性就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借势战略,目标为英国。从北美13块殖民地开始,美国积极利用法国、俄罗斯、英国等大国之间的矛盾,斡旋于其中,将领土范围不断扩大。美国借势战略的运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更为熟练。鉴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故而美国人宣称自己头脑中有一层很深的救世主的意识。然而所谓“救世主”,只不过是基于地缘优势,在充分运用借势战略的基础之上(比如同时与敌对中的双方进行军事贸易),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最大限度地获取权力。第二个例子是意大利。尽管意大利如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所说的那样“胃口大,牙齿差劲”,(12)其对借势战略的运用却炉火纯青。正如米尔斯海默所言,它们很仔细地选择同盟伙伴,并擅长引起其他大国的相互争斗使意大利从中渔利,(13)被誉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其实质就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借势战略。最好的例子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的表现,当大战爆发时,意大利仍然置身事外,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获取其对领土和权力的要求。鉴于战争双方都认为意大利对战争走向有关键性的影响,均承诺给予意大利丰富的报酬。意大利则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战前选择与奥匈帝国和德国结盟,在参战之后加入协约国。尽管在战争中,意大利曾经不光彩地败于自己的征服目标,但随着协约国一方的胜利,意大利也收获了部分领土利益。在这两个例子中,美国和意大利运用借势战略的区别是:美国成功问鼎世界权力巅峰,意大利则囿于国家能力不足,未能获取权力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