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时,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增加大学投入,不断增强大学的“自我造血”功能,是我国“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事业呈“井喷”式发展,据《2016中国慈善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非重大灾害社会捐赠已达年均1000亿元体量,30%左右进入教育行业,而其中的70%来自高校捐赠。与此同时,大学教育基金会从2006年不足80所增至现在的459所,大额捐赠进入10亿元量级。近日,浙江大学先后收到了11亿元和12亿元的两笔大额捐赠,连续刷新了我国高校大额捐赠的最高纪录。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捐赠事业为大学筹款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旨在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筹款的战略与举措,解决“为什么筹”“向谁筹”“谁去筹”“筹什么”“怎么筹”以及“筹款管理优化”等核心问题,以期为大学有效开展筹款运动、助力“双一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战略定位:对接“双一流”发展总战略与战略超越 筹款战略定位主要解决“为什么筹”问题,它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大学对未来发展需求的前瞻性思考、战略选择和整体设计,是大学集体发展意志的重要体现,是开展筹款运动的战略导向。筹款战略定位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基本要素:第一,对接并服务于所在大学“双一流”建设总战略;第二,动员所有二级院系共同参与并体现二级院系的战略需求;第三,吸收地方政府、校友、企业、家长、师生等利益相关者代表共同参与并体现其诉求;第四,实现对国内外同类大学的战略超越。 根据大学使命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筹款运动从战略上要服务于“五个一流建设”目标:服务一流人才培养,致力于改善学生就读体验,为国际化、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袖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吸引和培育世界一流水平的名师高人与创新团队,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一流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服务一流学术发展,致力于世界一流学科及学术平台建设,探寻人类重大难题的解决方案,为提升大学的全球学术影响力提供持续支持;服务一流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致力于深化产教融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大学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贡献率;服务一流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与大学使命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一流环境和一流文化。为了便于战略实施,可制定二级战略目标体系,具体参见表1。
潜力评估:捐赠池评估与筹款目标分解 捐赠池评估主要解决“向谁筹”问题。对大学现有潜在捐赠人群体结构及其捐赠潜力进行科学评估,是正确设定筹款目标和筹款策略、科学分解筹款目标的重要依据。 一是捐赠池捐赠潜力评估。即对过去10年间大学的捐赠总量、捐赠人群体结构、资助领域分布、大额捐赠水平等做分析;对捐赠池的规模、可能的捐赠率及捐赠潜力做出预测。捐赠人捐赠潜力评估可参照4个核心指标:捐赠能力,即捐赠人的可捐赠资产;社会影响力,即捐赠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社会影响力越大,越容易做出捐赠且正面影响其他捐赠人;慈善担当,即捐赠人的捐赠意愿、捐赠偏好、捐赠历史及捐赠水平;与大学的关系,即捐赠人与大学关系的强弱,与大学关系越紧密则越倾向于做出捐赠。重点要对校友企业家、大学所在地龙头企业负责人、有联系的港澳台及国外知名华人企业家的捐赠潜力做评估,形成捐赠池评估报告和一份潜在大额捐赠人名单。为了提升捐赠池评估报告的客观性,可由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或教育基金会秘书处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完成。 二是潜在大额捐赠人访谈。潜在大额捐赠人访谈对筹款目标及行动计划的确认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访谈,可倾听潜在大额捐赠人对大学发展愿景、战略目标及筹款运动的意见,了解他们是否愿意为大学提供引领性捐赠或大额捐赠,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担任筹款委员会的领导者或志愿者。一般而言,需访谈和培养的潜在大额捐赠人人数是实际大额捐赠人的3倍以上。访谈结束后,形成访谈报告,对捐赠池评估报告做必要的修正,对筹款目标、筹款策略、项目设计及行动计划的可行性做出研判和必要调整。其中,筹款目标设定得太低,不利于鼓舞人心和未来发展;太高,则会使筹款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三是筹款目标双轨分解。通过“校内机构”和“潜在大额捐赠人”两条线对筹款目标进行“双轨分解”。一是根据二级院系的筹款需求和筹款能力进行筹款目标分解,责任到人。二是根据潜在大额捐赠人的捐赠潜力,对筹款目标进行分解。一般而言,前10名大额捐赠人将完成50%的筹款目标,需要培养至少30名潜在大额捐赠人;后续50名大额捐赠人将使筹款目标达成90%,至少需要培养150名潜在捐赠人;接下来的100名大额捐赠人将使筹款目标达到100%,至少需要培养300名潜在捐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