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新教授新著《儒法国家:中国历史的新理论》(后文简称“儒法国家”)以其非凡的理论雄心,将中国大历史过程统合于一个理论框架中予以解释与叙述,重新激起了我们对中国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等议题的思考与讨论。《儒法国家》以“宏观结构指引下的机制研究”为其方法论取向,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四维之间的竞争与组合关系来解释如下问题:中国统一性的农业帝国是如何形成的?秦为什么能成为这一帝国模式的缔造者?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帝国历史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等。《儒法国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东周时期,由于国家之间频繁的战争竞争,促使国家在资源动员与战争组织方面理性主义的增长,国家力量得到极大提升,军事竞争、国家力量以及法家意识形态的合流促使秦统一帝国的形成。然而,由于过分依赖军事力量与法家意识形态的不稳定组合关系,导致了秦帝国的崩溃,并促使西汉政权不断调整治理模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被称为“儒法国家”的权力组合结构: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权力相统一,军事权力弱化以及经济权力边缘化的形态。这一形态在西汉之后的历史中不断得以复制、强化,成为中国历史中的“超稳定结构”,以至于诸如北方草原政权的入侵,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的兴起,北宋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明末清初儒学内部的思想反动等都难以挑战“儒法国家”的主导地位,直到西方冲击到来。 《儒法国家》激活了将古代中国历史纳入现代社会科学解释框架中的可能性,势必引起包括历史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者的讨论兴趣,已有学者从国家建构路径的多元性(郦菁,2016),“大一统”政治秩序形成(殷之光,2016)等视角对其做出评述。本文着重于探讨《儒法国家》对社会学解释的方法论意义,即书中的“宏观结构指引下的机制研究”方法论在何种程度上,且以何种方式超越了目前社会学机制解释中的一般困境,从而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启示。 一、社会学中的机制解释 近年来,尤其是赫斯特罗姆和斯威德伯格主编的《社会机制:社会理论的分析性取向》一书出版以后,机制解释作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取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Boudon,1998;Elster,1989,1998,2007;Gerring,2008;
![](/jpg/LC2/2017/LC2AB604.jpg)
,2005;
![](/jpg/LC2/2017/LC2AB604.jpg)
and Swedberg,1998;
![](/jpg/LC2/2017/LC2AB604.jpg)
and Ylikoski,2010;Mayntz,2004;Opp,2005)。虽然在科学哲学领域,关于“机制”的本体论、认识论,尤其是机制概念与因果联系之间复杂勾连的讨论仍未取得一致共识(Glennan,1996,2002;Machamer,et al.,2000),但在社会学中关于机制的概念内涵、分析目标与解释路径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轮廓与谱系。 历史地看,可以将社会学机制解释的兴起概括为“两种反动与一种回应”。“两种反动”指的是机制解释是通过对“覆盖率法则”与“统计解释”两种路径的反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回应”指的是机制解释是对默顿“中层理论”和科尔曼“微观宏观连接”理论倡议的一种回应,意在强调社会学解释的微观基础。“覆盖率法则”解释的基本观点是:被解释项是由经验定律和一系列的起始条件演绎推导而来,因此解释至少含有一个一般定律的陈述(Hempel,1965)。在“覆盖率法则”看来,解释和预测几乎是一致的。机制解释对其提出两点诘问与反对。第一,在社会世界中,由于存在现实的多重性,我们很难发现类似法则式的定律,因此在解释社会现象时,更为恰当的是寻找社会机制。第二,逻辑上讲,即使陈述满足“覆盖率法则”的所有条件,可能也难以证明其因果关系。比如男人吃避孕药并不是他不能怀孕的原因(Salmon,1990:50)。机制解释对于“统计解释”的不满在于:统计解释着重发现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机制解释认为通过各种归纳统计模型所发现的变量间的关系并没有提供任何解释,因为解释项是如何导致被解释项的过程仍然是一个“黑箱”。因此,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说明不能仅仅停留在变量相关的水平上,而是应该着重去发现具有解释效应的因果机制。最后,社会学理论的进步不能寄希望于帕森斯式的宏大理论,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的水平之上,默顿提出应该着力发展“中层理论”作为两者之间的中间选择,而机制解释正是“中层理论”发展的核心所在。默顿提出的“自我实现预言”机制即是一例(Merton,1948)。机制解释也是解决科尔曼宏观的微观基础命题的关键所在(Coleman,1990)。 那么,什么是社会机制?机制解释又有着什么样的特征呢?社会机制指的是联结起始条件与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系列因果关联的事件与过程。从实质性来讲,社会机制能够有效地呈现出解释项是通过何种过程与步骤达到被解释项的。比如说,仅仅说明民主进步对经济发展有影响是不够的。对于机制解释来说,必须说明民主进步是如何具体影响经济发展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的。以社会机制为核心的解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机制解释首先指的是存在于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的事件过程,但应明确这一过程是反复发生的,能够运用到不同的经验情境之中。在此,有必要区分因果机制与事件发生链两个概念,事件发生链分析的是事件在经验上的前后关联过程,而因果机制则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理论概念,虽然对事件发生链的观察与分解能够拉近我们与因果机制的距离(彭玉生,2011)。机制解释是关于事件反复发生过程的因果一般性陈述(Mayntz,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