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以微信、微信朋友网、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介,不仅从信息的传播模式、个体之间的交往行为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全面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而且也建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状况。我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多地源于微信、微信公众号之类的新媒体。就像孙玮说的那样,微信是中国人的“在世存有”:“微信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人类一种崭新的存在方式。”[1]当代中国人已经无法离开微信而生活。 彭兰教授认为微信的传播特征在于“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这三个层次的传播对等地聚合在一起,三者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全面贯通”[2]。三个层次的聚合使得微信拥有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满足了当代人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不仅如此,“微信用一种弹性的方式,在其平台上营造各种不同的社交手段及社交圈,以迎合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3]。在这里,我拟从“圈子文化”的角度,谈谈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在当代人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在西美尔、本雅明和帕克等人看来是“陌生化社会”,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的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陌生人。帕克就以美国为例指出,随着大城市日新月异地发展,传统的乡村及社区习俗、情感和伦理都悄然发生变化,“教堂、学校和家庭——在大城市中,人口很不稳定,同一个家庭与孩子可能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做工,而且工作地点相距很远,许多在大城市中互相毗邻而居,但却几年之中甚至素不相识,在这种环境中首属团体的亲密关系削弱了,基于此种关系的道德结构秩序也逐渐消逝了”[4]。基于“陌生化社会”所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被帕克称为“次属关系”。帕克用“首属关系”来表明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首属关系”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互相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拥有共同的社交圈。例如在一个中国传统的村庄社会里,同村子里的人互相不认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在同样的传统熟人社会里,东方和西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费孝通曾用“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来区别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他说:“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定西。我们不能具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5]而一个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社会则“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种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此,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6]。 上面我们讨论了在现代社会中,“陌生化社会”取代了圈子化的“熟人社会”。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有人说互联网是新型社会关系的重构力量,特别是微信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状态”,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一个圈子化的“熟人社会”。同学群、亲友群、单位群、战友群……随着微信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微信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这些群里,大部分人之间是互相熟悉的。例如笔者所在的家族就建立了一个“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微信群,这个亲友群将工业化时代那些分散四方的家族成员在微信上重新聚集起来。在群里,亲友们一起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讨论家族里的各种大事,群里每天都十分热闹,一个传统的家族社会就这样在微信上重新建构起来。类似的现象还很多,很值得关注。相对于微博而言,微信的特点就是熟人社会的小圈子文化,“从社交的角度看,微博用户更多地进行着大圈子的社交,与现实生活罔子之外的人的交流与互动占了上风,而微信用户更多地进行这小圈子的社交,也就是侧重于熟人圈子的交流”[7]。在微信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是建立在互相熟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加微信”首先就是要和对方熟悉,哪怕是不熟悉,也要通过加微信的方式让自己跟对方熟悉起来。微信的点赞、转帖和留言往往也都是在熟人之间进行,一个朋友在微信或者朋友圈里晒照片,通常会有无数的亲朋好友在那条微信下面点赞、跟帖、转帖或者留言。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可能有几个无原则的点赞或点赞党,点赞、跟帖、转帖、留言或者发表情包是熟人之间开展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当代中国社会,可以说,每个拥有微信的人都通过朋友圈建立了自己多样化、立体化和流动化的“社交圈子”,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微信好友,加入好几个微信朋友圈或关注数个微信公众号,而不必限定在一个群里。一会儿和喜欢美食的朋友在美食群里聊聊美食,一会儿和喜欢艺术的朋友在微信艺术群里品味艺术,一会儿和爱好公益的朋友在公益群里谈谈公益事业,一会儿在驴友圈里跟驴友讨论到哪里旅游。在今天,许多人每天要花大量时间泡在微信上,因为在这里人们能够找到吐露心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善于言谈的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可能是“活跃人物”或是“意见领袖”。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往往也为其自我展演和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场所,让他可以同时活跃在数个朋友圈里。每个人都会拥有无数不同层次的好友,在不同群里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与不同类型的朋友开展交流,微信多层次的“圈子文化”,让个体获得了一种多样化的社交体验和身份认同。当他厌倦了某个圈子,他可以主动选择退出,加入另外一个他所喜欢的朋友圈里,在另外一个熟人社会中开展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