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历史与文学史研究中,把中国革命与世界反帝反法西斯运动、把中国左翼文学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联系起来的讨论,渐渐成为基本的叙述方式。与国际的连带始终是左翼思想与实践中一抹浓郁的底色,在所谓“红色的三十年代”确实有一个大体可说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文艺领域也有类似的国际连带。国际革命作家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Revolutionary Writers,简称I.U.R.W.)①的前身革命文学国际事务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简称I.B.R.L.)本来就有建成“文学国际”的想法,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下文简称“左联”)于哈尔可夫召开的第二次世界革命作家大会(下文依此会议召开地点简称“哈尔可夫大会”)后成为其支部一事,则被视为中国左翼文学与世界革命文学运动产生联系的开端。这种政治上与文艺上的从属关系看起来非常近似,并且特别配合“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样的历史定位,因而常成为一个似乎能不证自明的说法。然而,处于关键位置的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哈尔可夫大会,以及该联盟机关刊物《世界革命文学》(Literature of the World Revolution),学界对其基本概况的掌握却意外地薄弱、模糊,以至于只言其重要性,却难以指出其重要之要害所在。②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对于“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认识,基本以萧三《出席哈尔可夫世界革命文学大会中国代表的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信”)③的介绍为主,超出此信之外的信息则往往互相矛盾、莫衷一是。其原因或许在于对“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研究确实相当稀少。就笔者所见仅有陈冰夷《关于国际革命文艺运动》④这篇对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情况作了初步描述的文章为少数研究者援引。而像尹澄之的《普罗文学的国际组织》⑤这篇可说是30年代的刊物上对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相关介绍中最为完整详尽的文章,则基本上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文首先梳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与哈尔可夫大会的基本概况,作为考察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国际连带之基础;继而指出此中存在一种因左翼革命理念而产生的共振,是推动此时国际连带产生的动力之一;更进一步,则考察当这种共振转化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时,如何因其传递、旅行的不同轨迹,而产生带有时差的共振,或者因时差而发生怎样的折射。 一 “国际”共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与哈尔可夫大会 1927年11月,革命文学国际事务局于莫斯科召开第一次革命作家大会,会议由卢那察尔斯基(Lunacharsky,1875-1933)主持,有17国代表出席,决定出版机关刊物《外国文学报》(Magazine of Foreign Literature),以俄、德、法语出刊,每年出版8卷。1930年11月,该局于哈尔可夫大会上改名“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同时调整组织结构,改选组织成员。总书记由匈牙利作家倍拉·易列世(Bela Illes,1895-1974)连任;常任委员会由18国代表共25人组成,萧三名列其中;监察委员会由9国代表共10人组成;机关杂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为波兰作家布鲁诺·雅辛斯基(Bruno Jasienski,1901-1941)。大会并决议于联盟内增设:农民问题委员会——负责农民通信员、作家的培养与组织;国际革命美术家事务局——草成“告全世界革命美术家书”,为联合世界革命美术家成立国际组织张本,第一任总书记为匈牙利美术家倍拉·维支(Bela Uitz,1887-1972)。⑥ 哈尔可夫大会可说是该联盟在组织、成员上趋于稳定且持续扩大,并有系统地展开出版、联系各地支部等具体工作的关键时点。大会有来自欧、美、非、亚4大洲,22国代表共111人出席。会议主席团由包括共产国际、“拉普”书记局、苏联作家团体及各国代表等共计27人组成。⑦会前已成立的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支部有7个,在大会上或大会之后即要成立的支部包括日本、中国、美国支部等十余个,大会之后还将于埃及、英国、法国等地建立革命作家组织。 正式会议自1930年11月6日晚间举行开幕式,至15日下午闭会。会议主体以大会安排主题报告发言为核心,与会者针对这些报告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并作出决议案。大会开设了专题委员会,有美国《新群众》(New Masses)主编果尔德(Michael Gold,1893-1967)作《同时代的美国文学》报告、日本代表松山敏(即胜本清一郎,1899-1967)作《关于日本普罗文学运动的报告——沿革、现状与未来》等。大会最终决议通过《关于易列世报告的决议》《关于战争的危险与斗争问题的决议》《关于国际普罗革命文学的政治底创造底诸问题的决议》等,并将机关刊物改为《世界革命文学》,以俄语、德语、法语、英语出刊。 中国代表萧三在大会中共有4次发言。他向大会报告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发展,至“左联”成立后“左翼”文学的动向,介绍中国已建立起了有3千万居民的苏维埃根据地等情况,后又向大会提出成立中国支部、增设常任东洋书记局、要求为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被压迫的民众与左翼文艺工作者而抗议等议案,并代表中国接受大会所提之《关于中国普罗革命文学问题的决议》⑧。萧三发言所涉及的层面,恰好与哈尔可夫大会在世界革命文学史上的议题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