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4-0004-06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学科建设需要改革,即学科专业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发展需要交叉融合和协调创新。 一、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学术导向与服务导向 学科专业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从中世纪的“七艺”到现在成百上千个学科专业,都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和促进社会需求而发展新知识导致的学科扩展。进入20世纪,伴随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扩张的学科大部分为面向实际部门的应用学科与专业。对于这种变化,转折时代的高等教育专家给予了评价。1930年左右,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明确批评美国的大学“正处在一种蒸蒸日上的、重实际胜于重理念的无序状态……美国的大学正变得越来越喧闹。我们的大学的确已增加了设施和机会;同时它们业已毫无必要地变得廉价、庸俗和机械。”他特别强调,许多新生的“专业”因其实用性价值而非知性价值涌入了大学:“说到专业科类,我认为法律和医学有明确的理由列入其中;有教派的宗教不能列入,因为它含有偏见;或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列入;商业、新闻、家政‘学’或图书馆‘学’则当然不能列入……从历史上看,专业指‘学问高深的专业’……专业是学术性的,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义的土壤。此外,专业的本性来自理智。”[1]赫钦斯在“高等教育的两难处境”一文中,开篇就提出“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也是大学所公认的,就是为人民毕生的事业做准备。”[2]他认为,美国20世纪以来,以培养学生适应特定的职业为目标的新闻学、商学、图书馆学、社会服务、教育、牙医、护士、林学、外交、药学、兽医、外科和公共行政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大学的职业教育倾向带来了专业主义的困境、孤立主义的困境和反理智主义的困境。赫钦斯认为,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高深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做好职业准备。弗莱克斯纳和赫钦斯刚好处在美国大学发展的转折时期,敏锐地察觉到大学中专业设置的质变并作出符合当时情况的判断。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专业设置也在发生着变化,经历了从少数精深的以古典学问为主的门类拓展到更多新领域、新知识,并因市场的需求等显而易见的原因,缺乏节制地把一些不够“高深”、缺乏“理智”价值的专业也吸收进来的扩张过程。历史地来看,弗莱克斯纳、赫钦斯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其批评与预期却是不准确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浪潮下,大学主要是实用的、职业的学科专业与学院的扩展,而不是理论学科的大规模发展,因为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象牙塔”,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学的主要任务除了探索高等知识外,还要服务社会发展。大学的基础学科,不仅包括人文学科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还包括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以上若干个学科是探索高深学问、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主要遵循学术导向。其他大部分学科与学院,如工学、医学、法学、商学、教育、公共管理、新闻、建筑、艺术等,都是应用性学科,是在基础学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学科与专业,他们的发展主要遵循社会服务导向。在现代大学,即使是基础学科,除了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研究拓展高深学问的职能外,应用型高校的基础学科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功能,亦即培养本学科人才以及为应用学科提供教学支持。所以,在现代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仍然遵循学术导向的发展规律,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学科专业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宜遵循服务需求导向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主要规则是服务需求导向而非学术导向,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而非学术学科逻辑。 二、服务面向与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服务需求导向,具体来说就是服务的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创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等。比如,过去为了发展西部,国家将重点高校布局到甘肃兰州;而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就可能将重点大学布局到新疆。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我国需要培养相关的外语人才、外贸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需要开展对相关国家和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就是面向社会一线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如果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应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优化学科,主要是做加法,即增加一些急需或者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那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就是“调整”,是做减法为主,动态调整一批适应性不强、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一批专业并进行优化,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种“舍弃”的做法在国际上的著名大学中经常发生。比如,斯坦福大学原有一所建筑学院,在全美建筑学院排名前10~12位,享有较好声誉,但该校1969年撤销了建筑学院。其理由有三:一是建筑学院规模很小,要开设一个大型建筑学院必须至少同时发展建筑学、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投入很大,而当时美国建筑行业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二是通过评估发现,为了使该学院达到斯坦福大学所有专业排名都居于前5位的标准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三是其邻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已有一所美国顶尖的建筑学院。 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就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适时地发展某些学科专业。如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航空工业开始形成独立系统,普林斯顿大学工学院的领导者就预见到航空工业将会大大不同于传统工业,于是邀请航空界知名专家丹尼·塞尔进行专项调查研究,并建议成立航空学系。普林斯顿大学充分利用原先基础,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业专家和理论人才进行科学整合,并一开始就确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至今,该校航空学系一直被评为全美顶尖的航空学系之一。 三、办学特色与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高校发展过于注重攀升层次以及高校办学趋同化严重的情况下,高校办学特色日益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但在谈到办学特色时,许多人把它等同于企业发展法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句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如浙江省许多企业靠生产纽扣、领带等单一物品而成为大企业),但并不适用于大学。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把办学特色等同于“人无我有”,那么别人都不办的专业,你办这个专业又有何意义呢?培养的人才又在何处就业?大学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科研院所。企业可以靠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发展壮大,科研院所可以以一个学科专业为研究方向,但是大学却不能只办一两个专业。在欧洲的德国、法国,虽然科研院所研究实力很强,但他们都必须与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因为大学具有多学科的学习条件和学校文化的氛围,而研究所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大学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都是为这一核心任务而服务的。所以,欧洲的德国、法国等国的科研院所虽然科研实力很强,但并不允许招收研究生,因为它们缺乏大学的多学科的氛围,难以给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所以它们只能与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大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术氛围,这一点正是大学与研究机构的重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