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着机遇与危机的21世纪即将来临,她对于每种文明、宗教、哲学而言,都是一次莫大的激励,人们也将更加觉醒。 一、中国文化如何建设自我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所思考的问题和视野,往往是如何救亡图存?如何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如何赶上西方国家?即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作一被动的、直接的回应,从冯桂芬、郑观应、王韬、马建忠到孙家鼐、张之洞等。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中国固有的孔子之道是体是本,西方科学技术是用是末。因此,这种学西方是很有限度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的理论和实践,并不能救亡图存。 这就要求人们在更全面、更深刻层面上学习西方,从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的五权宪法到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都是不断深入学西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囿于内因外缘和社会迫切需要解放的现实问题,他们所思考问题的范围,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价值观层面,都以西方为楷模,参照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思维来批判、指责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批判之激烈,言词之刻薄,情感之痛绝,都是空前的。从“五四”以西方文化中的“德”、“赛”二先生来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批倒批臭“孔老二”,以为只有打倒自己,打倒老祖宗及传统文化,才能学西方。尽管“五四”与“文革”是学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理念层面,但学西方则是其同。 中国固有的概念、范畴几乎废弃不用;并以西方概念、范畴的内涵为内涵,西方的是非标准为是非标准,西方的真理为真理,而不得违反。这样长此以往,使中国文化的自立、自主、自尊、自信的主体性受到挫伤,民族的独立性、自尊性意识受到损害和削弱。 中国文化在现阶段应如何建设自我? 1.自主精神。中国自汉以来就有对经典文本进行注释的传统,唐代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对汉人的注解进行注疏,思想陈陈相因,不得越雷池一步,窒息了中国思想学术的创造性发展。从1949年到“文革”,学术界亦对马列经典依照“疏不破注”的原则,进行注疏,以“破注”为非法。宋代知识分子起来大破汉代“传注”之风,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松动了思想界的重重大山,提出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自主精神,大大解放了思想,形成了北宋各家异说,学术一派繁荣,孕育了融合儒释道三教为一的宋明理学。现代知识分子亦应该有西方文化注我中国文化,我中国文化注西方文化的自主精神,才能建构融合中西古今各种文化为一的新文化。 2.自立精神。中国学术思想不能重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复辙。“独尊”的结果是排斥、抑制其他学说的发展,以其他学说为“异端邪说”,“离经叛道”。因而有李贽等人之死和清代“文字狱”的产生。“文革”时像李贽那样犯“思想罪”而被处死者何至一人!当前,中国文化应以自己的创造精神,建立新学派、新思维、新体系,复兴先秦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3.自强精神。中国文化自身有诸多缺陷,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如重人治而轻法治,讲民本而不讲民主,重道德而轻功利等等,都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理念和价值,很难回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所带来的挑战以及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中国文化若对此挑战要作成功的回应,只有敞开胸怀,吸收东西方各种优秀文化的营养,克服自身的缺陷,自强不息。 4.自省精神。自我反省,才能自我批判。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意识,就不能发展进步。 5.自律精神。中国强调正心、诚意而修身;强调“求诸己”而不求人;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求人人都有从心性出发的道德自觉,以生命体验出发的道德自律。自律才能在人与自然,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事事“中和”,这是天下的“大本”和“达道”,“致中和”,便能位天地,育万物。 自主、自立、自强、自省、自律的五自精神,是中国文化在现阶段应做和可能做到的,只有这样建设自求,才能在现代世界文化之林中争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二、中国文化如何可能走向未来 1.方法的转换。中国在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虽有很多机遇和希望,但也存在诸多危机和危险。换言之,中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社会、人际、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间)的挑战;二是西方文化(科技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的挑战;三是现代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如何、怎样回应这三大挑战?就成为中国学人所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出现了“文化热”。它还吸引了国外一部分学者参与。其讨论中心是中国文化如何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转换?就中西体用而言:有主张西体中用,中西互为体用;就继承传统文化而言:有选择继承,宏观继承,具体继承;就文化创新而言:有创造性解释,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分析地扬弃、综合地创造;以及全盘西化论,复兴儒学论,返本开新说等等。都有其提出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有其学术价值和意义。 这些主张的本身,都属于如何和怎样向现代化转换的方法或手段的探讨,这类探讨还可继续,还可提出更多的方法或手段。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论争,并不能解决问题。北宋把兼容并蓄的方法落实到理学上,开创了理学的时代。我个人把近100多年来方法的探讨落实到“和合学”上,作为21世纪一种文化战略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