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刘润为同志的文章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并针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我们认为,这个课题在我国也有现实意义,亟待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分析和探讨,希望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 为了增殖资本的目的,将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独有的文化生产方式 一股西风,Mass Culture(大批量生产的文化)的西风,正在地球上弥漫。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还是广告、演出、光盘、音像带,抑或是信息高速公路,到处都飘荡着欧美的形象与神话、意识与观念、情感与趣味、风情与时尚。风源就是所谓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也就是文化产品的制造业。 为达到增殖资本的目的,将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独有的文化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确立是资本对于文化的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征服。众所周知,文化一向与资本主义生产相敌对。尽管资本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企图占有文化,但是它真正得手,则是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事。到了这一阶段,虽然文化还在进行顽强的反抗(例如现代主义),但是资本毕竟凭借自己的实力控制了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这就是相当规模的文化工业的出现。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文化工业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并且揭示出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某些本质方面。然而,文化工业进入巅峰状态,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里。站在今天的观景台上看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肯定更加好看,所得自然也比当年的法兰克福学派更多。 “今天存在一种打上了‘美国制造’字样的世界文化” 美国国会研究中心在一项报告中说:“我们必须承认国际间大众传媒的流向是不平衡的,而美国是主要的源头……今天存在一种打上了‘美国制造’字样的世界文化。”这就告诉我们,抓住了美国,也就抓住了文化工业的龙头。 美国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文化工业的龙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一是资本的压倒优势。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非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一扫大萧条时期的颓势,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局面。无可匹敌的雄厚资本,为文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其二是制造业的发达。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流水作业线的日趋精细,为文化工业提供了现代的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法。其三是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二战期间,在美国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二战以后,又非常重视科技投入,其科研经费是英、法、意、荷、联邦德国五国总和的1.5倍,因而成为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中心。这场革命的核心恰恰就是信息革命。50年代,彩色电视问世;60年代,计算机集成电路化;70年代,光导纤维投入生产;80年代,卫星通讯投入使用;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开通。所有这一切,又带来排版印刷、音像制作以及其他信息处理技术的飞跃,从而为文化工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开拓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其四是世界霸权结构的两次重要调整。二战之前,一直是军事居于主导地位,二战以后则逐渐被经济所取代。苏东剧变以后,又出现由经济向文化转移的趋势。这样的每一次调整,都把文化工业推向更为重要的地位。 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个庞大的工业形成了系统的组织方式: 控制系统:股东董事会; 创作及其组织系统:记者,作家,艺术家,演员,导演,编辑,计算机程序编制人员,编辑部,节目制作机构等; 批量生产系统:印刷机构,拷贝机构等; 推销系统:报纸、杂志、电视片、影片发行机构,广播电视网推销处,音像商店,书店,有关经纪人等; 技术支持系统:设备制造机构,工程技术咨询机构,微波、卫星传收等; 经济支持系统:广告公司与代理机构; 行政支持系统:法律顾问与指导,宣传与公共关系,行政管理的咨询机构等; 人事支持系统:工会,职业协会,在职与待聘人员培训机构,人材选拔机构等; 数据收集系统:通用研究与开发,市场调研,情报收集,舆论研究及其他有关统计机构。 到20世纪80年代,所有美国的主要传播媒介(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电视、图书和电影)大多数已被50家大公司所控制。其中,甘尼特报业公司、赫斯特报业公司、纽约时报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等20家公司垄断日报销售总数的一半以上;时代公司、三角出版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花花公子企业公司等20家公司控制杂志销售的多数;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三家联网,覆盖90%以上的观众(累计数字);沃纳通讯公司、环球—美国音乐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和波利格拉姆公司生产的唱片、磁带占据全国总量的80%;时代公司、麦格劳—希尔公司、读者文摘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11家公司拥有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些公司与大工业公司和国际银行相互渗透。例如美国广播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与世界最大的工业公司埃克森公司,纽约时代公司与默克公司、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等十几家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环球航空公司等八九家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与美国最大的银行第一花旗公司……都有着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可以说,没有一家大工业公司和国际银行不拥有文化产业,也没有一家大的文化公司不是大工业公司或国际银行的股东。它们之间盘根错节,连络有亲,共同构成一个称霸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垄断资本集团。而主管50家文化公司的“男人和女人”则代表整个集团,形成了一个“新的私营的新闻文化部”。 垄断资本集团缝制了三件“皇帝的新衣”:一件叫真实,一件叫公正,一件叫自由 从表面看去,美国对于文化工业的管理似乎是相当宽松的。政府对文化工业的运行很少干预,50家大公司之间没有关于宣传口径的契约,有时还会发生争吵。大公司垄断之外,尚有可供竞争的零碎地盘。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垄断资本集团正是以这些现象为材料,为自己缝制了三件新衣,一件叫真实,一件叫公正,一件叫自由,然后像时装模特一样披在身上,扭扭摇摇地满世界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