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7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海平在开幕辞中说,中美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美国如今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预测,20余年后,中国也会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和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回顾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波折起伏,从敌对到友好,又从友好到不和,再从对抗到对话。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国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友成为朝鲜战场上的敌手;之后,两国进入了长期的冷战阶段。这种敌对直到尼克松1972年访华才宣告结束。两国于1979年建立了正常关系。然而,影响两国之间关系的障碍并没有因此完全消除,昔日的误解还会不时以新的形式出现。“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变化和复杂的局面?在世界形势格局中中美关系走向如何?什么因素在促进和阻碍两国的发展?”他的开幕辞点明了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正如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玛格丽特·罗那德教授指出的那样,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次盛会正值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怀抱之际。像这样不流一滴血就使领土回归的现象是绝对罕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文化间差异和误解而引起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如何看待对方的重要性。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有:1.中美文化交流历史上的著名人物;2.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和影响;3.美国文化在中国的接受和变形;4.宗教、哲学和文化传播;5.中美文学艺术中塑造的对方形象。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原所长资中筠和美国宾州大学著名教授彼得·康分别作了主题发言。资中筠先生在发言中重新审视了中美两国学者新时期研究中美关系的著作,认为,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对于研究两国关系的热情比美国的要高涨得多。她说,首先,近百年的中美关系发展不平衡,美国在中国的外交关系中较为重要;其次,中国的史学界一直坚持古为今用的传统。考虑到美国今天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学者自然对两国关系的历史感兴趣。美国学者所持的态度就有所不同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两国间的关系没有表现出持续的兴趣。由此,中美两国学者的不同态度表明了一种文化差异。 大会从“中国文化和美国”、“美国文化和中国”总体上探讨了中美文化的交流。南京大学的王守仁教授,美国毕福学院的肖翰教授及罗那德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美籍华人洪·金斯顿(Maxine Hong Kingston)、谭爱美(Amy Tan)、大卫·黄(Henry David Hwang)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他们指出,这几位作家在重新从正面塑造中国人的形象,肯定中国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作品中的中国人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种中西混合型的性格和文化观。美国萨福克大学郑达博士则探讨了中医在中美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认为中医的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治愈人体疾病,而且还在于它起到了社会作用,向社会的不公正和种族歧视挑战。美国西弗吉尼亚学院的卜丽萍博士认为早期传教士在帮助中国学生进入美国,使他们以单个交流、集体交流及老师咨询等形式很快就接受了美国社会和文化主流。而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也将中国文化带到美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 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杜瑞清教授分析了约翰·杜威对中国的影响。他指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深受他老师的影响,但是,他在接受的过程中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他,或作了诸多改进。北京大学的陶洁教授认为中国在接受美国文学作品过程中证明了中国读者在接受这些作品时深受当时的政治倾向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汪朝光付研究员则以详尽的材料分析了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接受情况。 美国学者斯卡莉博士的文章探讨了美国妓女在中国的上海、广州、天津和香港等通商口岸的影响和作用。她指出,定居在通商口岸的美国人有意或无意地推销美国。他们除了使用美国的名字,如香港的“好莱坞路”,上海的“百老汇”等,另外,更为醒目的是,这些美国定居者们从罪恶的经营中,如妓院、赌场、酿酒等,一方面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宣传美国文化商标。斯卡莉认为,美国牌的罪恶是由个体经营、历史偶然性和殖民特权造成的。但其中,美国有意识地标榜自己的文化是不言而喻的。 在中国近代史中曾引起重大争议的赛珍珠成为中外学者讨论的重点之一。彼德·康以她的生平和文学作品为依据。充分肯定了她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他认为与美国19世纪几位描写中国的作家如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等人相比,赛珍珠更加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及中国人民。使早期描写中国的美国作家望尘莫及的是,赛珍珠将小说的场景置于中国,通过中国人与中国人的冲突及他们的追求和失败向美国人介绍她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美国萨姆瑞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约翰·卡特和夫人弗朗西斯·卡特不仅列举了赛珍珠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具体贡献,而且还探讨了她能乐此不疲地为中美文化交流做贡献的心理动机。鲁迅博物馆的姚锡佩先生在发言中探讨了赛珍珠比较中美文化过程中的独特视角。他们认为美国人通过《大地》三部曲开始了解中国并对之产生友谊。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赛珍珠客观、公正地比较了两国间历史、政治、教育、宗教及革命方面的差异。南京大学的朱刚博士认为,赛珍珠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持相同思想,都企图重新发现中国小说中的传统的“形式”。在赛珍珠看来,这一形式与其说是小说的形式,还不如说是中国精神的形式。 著述甚丰,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曾起过举足轻重作用,但在中外学术界沉寂多年的林语堂也成了本次会议焦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的朱世达研究员在题为“林语堂的美国观”发言中,首先肯定林语堂在中美文化交流中起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林语堂从中国文化角度研究美国文化,从美国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比较研究中,林语堂意识到中国应赋予儒家文化以新的内涵,因为30年代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制度方面落后于美国。然而,他又指出,林语堂最终所肯定的还是中国文化本身。来自美国城市大学的沈双博士以林语堂为“小评论家”栏目撰写的文章为依据,讨论了上海这个大都市中中西文化撞击产生的混合文化特征。而林语堂作为这个栏目的主要撰稿人对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