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是吴地文化的精华代表。 探研吴地文化模式,就是力图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考察吴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把握吴地文化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及特色。 一、吴地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得水独多 吴地历来以“水乡泽国”著称,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吴地生态环境的自然优势,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曾说过“吴有三江五湖之利”[①]。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东近大海北临长江,西南屏天目山,西北为茅山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其水源主要来自西南上游的荆溪、苕溪,纳浙西天目山与苏皖交界的山区之水,湖东下游为湖水入海地区。从地形地貌的角度观察,既有逶迤起伏的低山残丘,又有辽阔坦荡的洼地平原,既有纵横交错的河港泾浜,又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漾荡,形成河港相连,江湖通流的水网地貌。从气象条件角度观察,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带,有中亚热带震动带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降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运、灌溉和水产养殖。 二、吴地文化产生的社会条件:精于水利 吴人精于水利,首先是兴建农田水利取得较高成就。大禹治理太湖洪水的传说《禹贡》上,就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春秋吴国开凿胥溪、邗沟、太伯渎,直到五代吴越国的“五里为浦;十里为塘,”设“捞浅年”,筑“堰、闸”;宋、元、明、清历代以巨大的人力、财力投入疏浚治水,解放以后用40万民工开凿太浦河,使太湖流域成为旱涝保收的商品粮基地等等。很早就有“人定胜天”、“综合治理”的治水经验。其次开发利用江河湖海之利,通渠三江五湖,在太湖地区形成以江南运河为干线的交通网络,沿运河北上可抵中原及全国各地,东南可达杭州、宁波、张家港等沿海港口。再次较突出的成就是造船,大力发展水上交通事业。三国时孙权曾派使者去南洋开发外贸活动;南北朝时之南朝有强大水军而得以偏安一方;郑和及鉴真分别从太仓和张家港基地出发,西洋文明的输入,吴地也是较早得益之处。古人抬马拉车化费大而效率低,水运是最经济最适用的办法,而且南方多雨,平原之地往往泥泞难行,舟行最方便。因此吴地这种有利的水上交通条件,先进的造船和航行技术,正是唐宋以来吴地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以及江南市镇兴起的基础。 三、吴地文化模式:一种水质文化 (一)语言特色。吴语、吴声相对于中原的淳朴爽直,北方粗犷豪健等语言,最大的特色是温柔细腻,说话如唱歌的吴地“软语”,让人感到温存款款。所以有人说“乍听吴侬觉有情”,而聆其歌唱,也使人觉得“清柔宛折最销魂”,这使我们看到在形声之间的这种水质特色无不来自吴地的山温水软。 (二)饮食特色。水产是吴地人的主要食品之一,人们普遍好食鱼虾,同时四时鱼鲜,鱼馔名扬四方。西周成王时始,吴地鱼肉就成为贡品,吴王僚因“嗜鱼如炙”而丧命鱼肠剑下,吴王阖闾的爱女塍玉也因鱼而死,晋代张翰因“莼鲈之思”而弃官归吴。水乡泽国,很多活动是在船上进行的,烹调饮食特色主要体现在船点船菜中,但由于船面积小,局限性大,烹调菜肴、制作点心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唐代便形成苏式菜以炖、焖、煨、焐等火候菜为主的烹调特色,以水产鱼馔为主的风味特色,从而形成苏式菜肴突出原料本味,汤清而不寡,汁蜜而不腻,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骨濑爽口而不失其味的特殊风味。菜肴以少、精为主,强调原汤、原汁、原味、原色。这种集水乡特色于一体的东方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风格。 (三)穿着特色。在吴地服饰中,有利生产、方便生产的裙、包裤特别受青睐。在网索满船、天水相连的环境中作业,稍有不慎,轻则影响生产,重则伤亡。古有断发文身习俗,断发可避挂缠之苦,文身可防水族之患,如今裙、包裤、帽则取代了“断发文身”防挂缠的功能,适宜水上作业。因而这些衣着对吴地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吴地水乡女子的包头与裙服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既适应水乡女子的劳动特点,又与水乡的自然环境相映相融,如此相因成习,以致形成一种独特的服式传统。 (四)习俗特色。由于入水捕捞的生产需要,盛行过“断发文身”的习俗。桃花水发,黄梅淫雨,台风侵袭,对水乡泽国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极大,因此,吴地祭礼之风,从良渚文化的琮璧遗物、吴王郊拜台,直到后来众多的民间诸神如刘猛将、五神通等等,一向盛行不衰,形成庞杂的信仰体系,赕佛请神除上界从玉皇大帝到元始天尊,中界从五兵诸神到天后圣母,下界从水府龙王、四城城隍到灶君外,还请太湖周围有姓有名的神105位。所敬者唯水、唯天;所惧者雨师、龙王、水怪、风伯。崇奉与水和鱼有关的禹王、天妃、湖神和水城保护神。 (五)人的习性特色。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动观水静观山”。生活在苍茫雄浑大山之中的人,容易安静,形成端底沉厚的心态,而终日生活在流淌起伏的水环境中,容易使人浮想联翩,跃跃欲动。因而,北方重德行,吴地重智慧;北人待人诚朴,一诺千金,以“仁”、“义”为本;吴人待人亲切,见机行事,以功利处事。北方出了铁划银钩的楷书名家颜鲁公、柳公权,吴地出了龙蛇飞舞的草圣张旭、狂草大师祝允明,看来确非偶然[②]。由长江、太湖与浩渺东海孕育的人,与处在十分闭塞的穷山深谷的人,在胸襟和气魄方面,影响所及必然迥异,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商品意识和开放观念同步发展,民间风气的开放程度,也是国内少见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