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载体,它包括了民间信仰、人伦观念、民族精神乃至儒家思想、爱国主义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内容虽可以有“上位层次文化”(雅文化)和“下位层次文化”(俗文化)、“大传统”(传统的经书教育)和“小传统”(传统的民俗教育)之分,但各个层面上下贯通,各个方面彼此关联。以小传统教育而言,透过四时节令习俗、口耳相传的故事、宗教信仰模式、地方戏曲、民俗艺术甚至包括语言本身,都使历史、人伦教育无孔不入地渗透民间直至底层,这种教育使最荒僻所在、目不识丁的文盲,也沾濡一分文化芬芳,具备中国人的特有气质和风度。这也是“中国历经外族入侵,而毕竟文化传统不断,形成人类史中以单一文字语言维持的最悠久文化”(奚淞:《江山共老》)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区发展的特点,往往从特定条件下的特定文化层面上凸显。以澳门、香港和台湾三地而言,澳门作为天主教一个传教中心的历史地位,香港作为有150余年历史的自由港在经济上有长足发展,台湾在日据时期50年间遭遇到异族强制同化,这在南中国区域社会内都是一地特有的情况。与此相适应,中华文化在澳门、香港和台湾三地发展的特点,也就分别从民间信仰(外来宗教冲击下的民间信仰)、人伦观念(经济大潮影响下的人伦观念)和民族精神(异族压迫下的民族精神)的层面上得到相当程度的表现。 一、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函仔岛和路环岛)自16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从16世纪中叶到本世纪末叶,中华文化在澳门受到最多挑战、表现最为活跃的层面之一是它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属于“普化宗教”,它同“制度化宗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日常生活密切混合;缺乏系统的教义、教规、教仪和教会组织。 葡萄牙人最初于1557年在澳登陆时,就听说了当地的“阿妈”之名。“阿妈”即妈祖,闽、粤民间奉之甚恭的海上女神。史籍记载和田野调查显示,澳门闽籍人称澳门妈祖阁为“妈阁”或“阿妈阁”,葡萄牙人称澳门为MACAU,显系从“妈阁”取音;澳门的另一外文名AMAGUAM也可能是“阿妈港”或者“阿妈澳”的音译。 葡萄牙人在澳门首先接触到的是澳门的民间信仰,几乎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在澳门开始了他们的传教活动。质言之,澳门的民间信仰首当其冲地置于西方人士和西方宗教的视力和势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1561年(一说是1556年),耶稣会传教士公泽勒等在澳门建立了天主教在中国的第一个据点;1563年,耶稣会传教士增至8人,居澳葡人亦有900余人;1568年,耶稣会传教士卡内罗就任澳门首任主教,他来澳之后,就在大庙顶上,用木板建成一座教堂;1572年,耶稣会在澳门大炮台旁建造了早期的圣保禄学院和教堂;1575年,澳门教区作为东亚第一个主教区正式成立,其辖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南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各分区。至此,澳门迅速成为有“东方梵蒂冈”和“圣城”之称的天主教东亚传教中心。 19世纪,基督教也传入澳门。 西方宗教具有排他的倾向。西方宗教的势力入据和扩充于澳门,这对澳门的民间信仰无疑是一种冲击。 在西方宗教的势头和势力之下,澳门的民间信仰不避不让,保持了自身发展的盛气和盛况,保持了自身固有的模式和传统。以妈祖信仰来说,澳门现有的8处妈祖庙(殿),除马交石天后古庙、娘妈角妈祖阁以外,其余6处均建于16世纪中叶西方宗教传入以后。妈祖信仰的盛气和盛况并且维持迄于今日。黄兆汉、郑炜明《香港与澳门之道教》谓:澳门妈祖阁“香火更胜从前,每年年三十晚,极多的澳门市民都会去妈祖阁上香礼拜,而平日则有极多来自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的游客到妈祖阁庙燃放鞭炮,诚心参拜。总之,天后信仰在澳门的发展,历久不衰,可谓极盛。”徐新《澳门的视野》则记“华人海船出航前拜祭妈阁庙祈示天后娘娘保佑,而葡人则盼望圣母玛丽亚护航,求耶稣基督庇佑”。再从其他神明的庙宇来看,澳门的哪咤庙、康真君庙、关帝庙、包公庙、女娲庙、北帝庙、谭仙庙、洪圣爷庙、三婆神庙、土地庙等也多是创建于西方教传入以后,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完整无缺,而且香火鼎盛”。 二、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原属广东新安县(1914年改名宝安县,治所在今广东深圳市)。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1842)、《北京条约》(1860)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3个不平等条约,强占强租了香港全境。 英国在占领香港的1841年当年,就宣布香港为自由港。150余年来,尤其是战后50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香港自由港的内涵和功能逐步扩展,成为全世界最自由、最开放、最多功能的自由港。香港是世界上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经济上的快速增长对香港社会的人伦观念发生的影响有两种情况。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科学学会1983年的社会调查报告《政治参与在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年出版)指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中心,而这些二人间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中国人便是根据这些划定的关系,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所以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总先要把二人间的关系弄清楚,若是朋友便得好好对待;然而,由于中国大部分社会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对于外来者和陌生人一般都存有怀疑态度,因此中国人基本上对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朋友除外)都抱着不太信任的心态。与此同时,以家庭为中心的思想亦逐渐形成。至于现在商业社会的香港,虽然不少人受了西方教育的影响而对人较开放,但同时由于激烈的竞争和挤迫的环境,以至于不断提升的罪案率,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互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