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学术界众说纷纭,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制度和机构等。本文所指的只是狭义文化;而且由于篇幅所限,只想涉及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学艺术、教育、传媒、民俗、饮食文化等的一些方面的问题。香港是自由港,其文化政策是开放的,100多年来,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渗透、交融,形成独特的多元的混合型文化。中华文化则在其中得到保存、弘扬和较大发展。本文主要对香港文化中的中华文化的来源、表现、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些粗浅的论述。 一、香港的中华文化的来源 香港的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香港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香港史前居民属百越族群的一支,与广东及东南诸省区有相同之处,其文化是广东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伸延,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在香港地区传播和继承。在英国占领香港之前,那里虽然只是一处村落渔港,也只有数千人口,但那些原籍东莞、宝安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居者,就带来了粤曲和粤剧等传统文化。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香港文化受到了中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其附刊《鼓吹录》用文艺形式鼓吹革命。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创办文艺刊物、画报,组成“志士班”,编演白话剧,改良粤剧、粤曲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旗手鲁迅、胡适等都到香港,发表演讲,撰写文章,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打破了当时香港文化的荒凉、沉闷局面,促进了香港新文化的兴起。自20年代至1937年的抗日战争之前,也是香港文化的拓荒时期,许多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为香港中华新文化播下了种子,这些种子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芽并茁壮成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由于英国是同盟国,香港当局对抗日宣传的支持,使抗日救亡运动成为这一时期新文化的主题。大批进步的文化人如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郭沫若、戴望舒、萧红、端木蕻良、夏衍、蔡楚生、马思聪、钟敬文等先后来到香港,使香港文化空前繁荣。他们所倡导和实践的抗日救亡、爱国民主的内容和民族大众的形式,对正在发展的香港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岭南作家如黄谷柳、侣伦、司马文森、陈残云等返回香港,他们创作了一批具有南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粤剧、粤曲、美术、电影等也得到较大发展。但这时期由于香港当局对共产党的敌视,在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取缔了38个进步团体,削弱了进步文化的力量,压制了进步文化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香港的文化队伍变化很大,一批人返回大陆,另一批人南来香港。随着一大批战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本地文化人日趋成熟,他们开始创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化”。香港的工业化和经济起飞带动了文化的快速发展。六七十年代,香港的通俗文化、电视、电影等开始充满市场,流行歌曲、广东话的电视节目等进入千家万户,“本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70年代后期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中英两国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香港与大陆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作家和艺术家的交往日益频繁,促进了香港的中华文化的兴旺。这时期香港社会继续繁荣稳定,并且已发展成为金融、经贸等方面的国际中心。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文化的高度发展。香港整个文化出现自由开放、中西交融、多姿多采的蓬勃发展的局面。香港文化中的中华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展现出浓郁的东方色调,受到世人的瞩目。 二、香港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华文化作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十分广泛,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文学是其他艺术的基石。从文学领域看,如前所述,在1949年以前,不少文学前辈和大师曾经到香港进行拓荒、播种、浇灌,使这里的文学园地呈放异采。五六十年代后,一直在香港耕耘劳作的文化工作者,默默耕耘努力创作,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主要有社会写实的、现实主义的、通俗流行的三种文学形态,采用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创作方法。黄谷柳的《虾球传》是社会写实的代表作。通俗流行的代表作则是梁羽生和金庸等人的现代武侠小说。金庸1948年赴香港以前,在大陆曾接受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他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在传统武侠章回小说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大陆、台湾、东南亚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实主义文学的著名代表是梁凤仪,她的作品反映了现代的香港生活,在现在的大学校园,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大学生在流行“梁凤仪热”。除了小说外,在诗歌、散文、杂文等领域,也有不少名家名作。他们的作品也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 在表演艺术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早期的香港,由于多数居民讲粤语,粤曲、粤乐成为市民文娱生活的主流,此外,潮州音乐、福建南音等民间音乐也在香港有所流行。后来,大陆的和海外的音乐人士纷纷到达香港,他们带来了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从而推动了中国音乐在香港的发展。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了香港中乐团,使中国音乐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且能够到国外演出,参加国际间的音乐交流。70年代后,最受香港市民欢迎的粤语流行歌曲逐渐风行香港,知名的作曲家和享有盛名的歌星大量涌现,流行歌曲铺天盖地,万千歌迷如醉如痴,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影响到大陆及东南亚。在戏剧方面,除了粤剧、粤曲、潮剧等广东地方戏剧比较受市民欢迎外,京剧、昆曲、越剧等全国性大剧种,以及上海评弹和福建南音,在香港都有自己活动的场所和观听众。中国舞蹈在香港也很受欢迎,1981年,香港舞蹈团成立,它是香港唯一推广中国舞蹈的专业舞蹈团体,经常在港或出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