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文化的基本定位,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现实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而且是加速中国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要解决的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的社会人文环境,为社会进步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确立健康的社会伦理观念和心理素质等。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化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定位归结为:确保文化领导权,塑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高文明程度。 首先,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能否确保党对社会主义农村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是指一个阶级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领导地位。对于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能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且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而且还直接影响下个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农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把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好,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党对农村文化的领导权,党的领导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其次,文化建设对塑造农村市场经济主体起着关键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还是一种现代文化精神的建设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没有经受市场经济洗礼和锻炼的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过程。而且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全国两亿多文盲半文盲中的大部分在农村。没有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文化建设除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外,更深层次的任务是教育和引导农民破除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小农意识,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自主、竞争、平等、民主、科学、效益、创新等现代意识,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再次,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按照党和国家确定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要实现小康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大幅度改善,而且是精神生活的科学化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文化的贫乏不可能孕育和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村经济和市场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才能逐步增强,农村的繁荣发展、农民的小康生活才有保障。 第四,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其中包含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农村的深层次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传播知识、陶冶情操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手段,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教育他们自觉克服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现有思想文化资源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扎根现实,借鉴传统,求实创新,建构符合国情、民情,体现社会主义思想主导地位的新型现代农村文化体系,从而加速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农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体系应当包括:(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现代人文精神,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科学、契约、法制、民主、主体、效益观念等;(4)新型道德观念,如崇尚俭朴、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求实创新、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等;(5)具有浓重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6)丰富多彩的村镇群众性文化生活;(7)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新的风俗礼仪;(8)完善的农村基层文化组织和基础设施;(9)完善的农村社会组织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10)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总之,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建设现代新型的中国农村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中国农村文化是在历史的延伸中形成的,因而它具有历史性;同时,它又离不开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要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而它具有现实性。任何文化都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传统农村文化的宝贵遗产,利用好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成果和“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资源;另一方面,要立足现实农村生活,从建设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的实际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审慎的选择、冷静的扬弃、大胆的创新,尤其要将“五四”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形成的新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切实推进中国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