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7)03-0013-09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3.002 期刊杂志因中国社会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而诞生,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其中文学类期刊,从1872年《瀛寰琐记》问世算起,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这些文学类期刊既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宝贵史料,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既然认可“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学开启了一个“社团文学时代”,那么更应该认可的是:早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报刊文学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期刊应该是与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单元之一。然而,与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等研究对象相比,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已有的成果也主要限于文献学领域。若要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许应该从总结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整理和研究的历史经验开始,其中学派传承就是值得总结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 先说什么是“学派”。《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派”的解释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①一般人所理解的“学派”,内涵有深有浅,外延有宽有窄,使用中更是见仁见智。就笔者所见,彭定安所作的界定更符合多数人心中的“学派”。他说:“一个学派的形成,大体上需要这样一些条件:有一二位具有学术成就、学术威望、为‘众星所拱’的学术带头人;有一个学术方向与理论见解大体一致而又各有所长的学术团队与梯队;他们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已经形成一种为学术界大体认可的理论体系和学说;有一批在文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著述,其中有几本或几篇代表作。”② “五四”以前,中国学术界学派林立,虽不乏唯我独尊式的门户偏狭,却也有相互竞争的发展动力和学术张力。若干年后,大多数学派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只有很少的学派依稀尚存,如章黄学派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的承传等。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是否存在学派,专家们是有不同意见的。③但是,历史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术发展需要走学派化的道路。正如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理应会出现流派纷呈的“百花齐放”局面,同样,学术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也应该出现学派纷呈的“百家争鸣”的景观。所以,近年来国内有影响的高校纷纷提出了打造“××学派”的旗号,我听说的就有“北大学派”、“复旦学派”、“南京大学学派”、“南开学派”、“吉大学派”、“山大学派”、“武大学派”、“北师大学派”、“岭南学派”等。虽然山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山师”时包括原山东师范学院)的地位并不能与这些名校相比,但许多专家都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确有“山师学派”的存在。特别是在2014年9月举行的“朱德发及山师学术团队与现代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在发言中和提交的论文里使用了“山师学派”这一概念。其实,无论依据“学派”的工具书定义,还是依据人们对“学派”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山师学派”早就存在了。这一学派正式出现的时间应该追溯到60多年之前。 1954年8月,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文,批准山东师范学院招收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④与这一文件同时被批准招收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还有北京大学等另外三所名校。这四所高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应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批教学和科研重镇。60多年过去了,有多所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后来居上,形成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高地”。无论其他“高地”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山师学派从未受到学界的轻视,如有的专家所说:“在国内学术界,提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必定会提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师大的现代文学学科是全国起步很早、人才济济、很有影响的学科,是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力军和光荣。”⑤该团队拥有“全国人数最多、门类最齐的强大阵容”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山师学派已经形成自己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传统。刘增人教授将山师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贡献和学术特色总结为三大传统:一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实践与理论升华”;二是“延绵不绝且逐步深入的史料发掘整理,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已成系列的鲁迅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⑦ 所谓“山师学派”应该是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山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团队中传承和发扬该学科学术传统的团队成员;其二是在外单位工作、山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培养的传承和发扬该学科学术传统的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等各类学生;其三是与山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生密切联系,并传承和发扬该学科学术传统的学科周边成员。那么,“山师学派”的学术传统究竟是什么? 山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以下简称“本学科”)创建于1952年。第一代学科带头人是著名学者田仲济先生。1947年,田仲济先生出版了他撰写的《中国抗战文艺史》(署笔名“蓝海”),被尊为大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到1960年代初期,本学科团队成员已超过10人,初步形成刘增人教授所总结的三大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鲁迅及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中,最先引起学界瞩目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方向,最先获得学界好评的是本学科编撰的一套丛书和一本目录。一套“丛书”是指《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包括《中国现代作家著作目录》《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索引》《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以及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夏衍、李季、周立波、杜鹏程等十几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研究资料汇编)。该汇编包括作家的生平资料、作品的研究和评论资料,作家谈自己的思想、生活和创作的文章等,并附有作家的著译年表或著作年表。一本“目录”是指本学科整理的《1937-1949年主要文学期刊目录索引》。本学科完成的以上文献史料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奠基之作”,还有人称为“完全可以看作新时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大型史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丛书’甲、乙、丙编的雏形”⑧。其中的《1937-1949年主要文学期刊目录索引》一书,是1959-1960年本学科前辈学者薛绥之等人编纂完成,1960年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之名内部出版。该书虽然只收录了《人世间》等30种文学期刊的目录及发刊词,却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期刊进行集中整理的最早的成果。